写的是我,说的是你!本文有四个关键词:早恋、自卑、辍学与重生
地点:安徽某高校大礼堂
时间:2010年10月的一个周四下午
诺大的会场座无虚席,不时的传出笑声、掌声和欢呼声,站在室外的同学一定以为里面是在办一场脱口秀或其它某种综艺演出,越来越多的人涌进来,两边的过道上靠墙站立的人摩肩接踵,中间的过道也被占满坐了好多的观众。
在演讲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演讲人说了一个自身蜕变的故事,相比之前的激情彭拜,他的故事讲述非常平静,淡淡的,感觉是在说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的经历。然而,听众们莫妙其妙的陷入了沉思,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哭了出来。
这是一场分享型的演讲,主题是《成为自己,怒放真我》,据校方后来说,“从来没有人做到让这些学生自发的站着听这么长时间的演讲,更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在笑了那么多次后居然哭了,哭了之后居然又开始大笑了!”。
是的,你猜对了,这个演讲者,就是我。而我讲的,就是自己冲突心理阴霾走向新生的故事。台下的大学生们,之所以会有那么的共鸣,是因为他们和曾经的我一样,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心魔!
青春,本应是肆意挥散的生命活力,激情和奋进是该有的主旋律,但若被心里的某个恶魔揪住,则很容易就成了一地鸡毛,甚至是造成一生的遗憾。今天,我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把自己剖开给你看,只为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内向含羞的小男孩画面变成黑白色,屏幕上出现字幕:1992年夏天。
小学三年级,班里调来一位外校的女孩子,很漂亮,不同于其它扎着马尾辫的同学,她的头发是直直的放下来的,过了耳朵,刚好搭在肩上,淡红色的衬衫,白色的运动鞋。在那个年代的山村小学,这是最时尚的打扮。
很快,她就成了班里的焦点,小伙伴们都愿意和她一起玩。一个月过去了,班里只剩下一个男生没和她说过话,这个人,就是童年的我。没有人会觉得意外,因为压根就没有人在意这个小男孩的存在。
他是如此的内向自闭,课堂上从不叽叽喳喳的响应老师的提问,课间,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放学后,别的同学三三两两的结伴回家,而他,唯一的伙伴就是脚下被自己踢来踢去的小石头。
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同学们玩官兵抓贼的游戏,这个需要分成两组来进行,服从孩子王的安排,我被编入了其中一个小组。游戏过程中,我与她遭遇了,我抓她,在快速的移动当中,我触碰到了她的后背。
就在那一瞬间,0.01秒的时长,一股电流从我的指尖进入全身,仿佛是闪电撕破夜空,我的心灵空间被照亮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从那以后,我开始变得自卑起来。
仅仅是内向自闭,是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并不妨碍当事人的自得其乐,而这种个性一旦遭遇自卑,则变成了无休止的自我折磨。以前,我不觉得内向有什么不好,那天开始,我开始讨厌自己的个性,非常的讨厌。
我用尽心力,努力的改造自己,慢慢的,开始有了有点起色,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有朋友了,而且还有个别关系非常好的兄弟。
心理学科普分析:
- 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7岁才回到爸妈身边读书。隔代培养,造成了我内敛的个性,敏感懦弱,胆小怕事。7岁时突然回到父母身边,感觉是ta们把外婆从我身边抢走了,在我心里,外婆外公才是亲生父母,而爸爸妈妈是外来的侵入者。
- 小时候在外婆家,身边没有同龄的小孩,没有建立起与小伙伴相处的经验,所以进入学校后不能自然而然的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人际互动的能力,真的与小时候的交友经历绝对相关,一个小时候身边没同龄朋友的孩子,很容易有社交恐惧的心理倾向。
- 人的改变和成长,觉知永远是第一步。在某一天,某一个偶然的事件发生了,让你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然后,这成为你自我进化的触发开头。小学出现的红衣女孩,她就是我的这个开关,她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出现会带给另一个人那么大的影响。
- 内向不是问题,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内向型的人,他们一样可以活得很幸福,一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如果内向与自卑重叠在一起,则会带给人深深的折磨。外向的人自卑,ta的情绪能量可以向外释放,内向的人自卑,这股能量都用来攻击自己了,苦不堪言。
1997年,香港回归,虽是穷乡僻壤,大家依然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自豪。
那一年,中学二年级,再过两个学期,就要离开初中了。去哪儿,不知道,高中在哪,不知道,再说了,以我当时的成绩,在那个升学率不足10%的年代,我应该是没办法继续读书了。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在最后一年,我的学习成绩竟然提升了,而且,还成了当年六个进入高中的其中一个。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于是,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了高中生。
只有我知道,学习成绩突然提高的原因是:那个转校的红衣女孩,她依然和我同班,巧的是,她成了我的前桌。她是个好学生,经常和其它同样是好学生的同学被老师叫去办公室,帮老师批作业。
我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和她一起过去老师办公室呢?理由再简单不过,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啊。于是,我有意识的开始认真听课和做作业了,我好像并不笨,很快就见到效果了。
中间有个小插曲,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你是不是早恋了?“,这是个非常敏感的词汇,本质上,那个纯真年代的我,其实并不怎么知道早恋是个什么东东。支支吾吾的,回答不上来,那个场景,一直记到现在。
我去了高中,她去了中专,在百公里以外的城市里。
心理学科普分析:
- 早恋不一定是祸,也可以是礼物,这件事本身是中性的。人最大的生命动力就是性的驱动力,一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动心了,这是身心健康的一大标志,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本能反应。如果那会我没有生出对红衣女孩的懵懂情愫,也许,初中毕业证就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学历证书了。
-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大龄剩男剩女,爸妈很着急,到处为ta们安排相亲。这个被剩下的人群当中啊,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基础好不好,而是恋爱能力太匮乏!中国的不少家长,对孩子在学生时代恋爱围追堵截,然而,孩子听话了,毕业后,到了适婚年龄,爸妈着急让ta们婚嫁的时候,ta们不会恋爱了!请相信一件事,恋爱是需要技术的,技术是需要练习的,那些缺乏恋爱经验的剩男剩女们是恋爱能力不足的。
1999年,《还珠格格》的余热还在,学校边上的磁带店依然在放着那首《心太软》。
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紧张的气氛蔓延在整个年级,教室里,处处狼烟四起,每个课桌上都是垒得一尺高的复习资料,即便是在课间,仍然是安静得更怕,只有奋笔疾书的沙沙声。
我一直期待高考的来临,就好像一个在山里练习了十年功夫的少年,特别渴望学成下山的那天,因为,山下有他梦想中的江湖。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学成得功名,这是每一个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渴求。
然而,我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当所有同学继续在教室里拼命备战时,我被医生强制休学了,原因是:用脑过度导致的重度神经衰弱!(后来才知道,是严重的抑郁证加强迫症)这是我无法接受但又必须接受的事实,那一刻,人生的巨轮偏航了。
WHY?what happened?
那一年,爸妈的吵架模式依然是开启状态,ta们每一次的吵架都好像立即就要去离婚一样,偶尔还会有肢体冲突。这种状况持续了很多年,不过,在高考前夕,我以为已经习以为常的父母吵架变得让我异常的焦躁。
那一年,爸爸工作出现问题,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我的早餐是两个馒头,中餐和晚餐吃的都是从姨家带来的咸菜和辣椒酱。十点准时熄灯,需要蜡烛才能继续学习,我没钱买,用的是捡来的别人不要的半截蜡烛。
那一年,我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句话,“复习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于是,我告诉自己,必须一考就中,而且,必须至少是一所重点大学。于是,我晚上12点之后才睡,早上天没亮就起床,拼命背书和做题。
那一年,前文提到的红衣姑娘在与我通信两年之后消失了,留给我满满一抽屉的手写信,以及心碎一地的忧伤。幼小的脑袋还不明白悲欢离合的人生常态,只知道自己痛了好久,痛入心扉。
那一年,我做了一件特别疯狂和自以为是骄傲的事,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将六册历史课本的内容在大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一页一页的播放了一遍,一页没有落下。
突然有一天,我怎么也睡不着觉了,大脑里像住着一个淘皮捣蛋的孩子,二十四小不肯放过我,每天晚上,我看着天变亮,白天,大脑里一团浆糊。我吓坏了,但不知道如何自我调节,一个月后,实在是扛不住了,偷偷跑去县城的医院,急诊科的医生说放松几天就好了。
到一个半月的时候,我不仅是睡不着觉了,脑袋里还瞎想,思绪乱飞,自己无法控制。我开始出现很多强迫性的行为,比如,逼着自己把书撂在一起时每个拐角都必须对齐……
有天夜里,我一个人去了满是墓地的山坡,在数不尽的坟墓中间躺了一夜。那天夜里,很冷,但比冷更难以忍受的是大脑中无休止的飞舞的杂音。人生中有了第一次想自杀的念头。
我一个人走在悬涯边上,想要纵身一跳结束自己的痛苦,我向家庭所在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爸妈,你们的养育之恩来世再报了!”,话说完,眼前出现了妈妈的脸庞,好像是她站在门口等我回家吃饭。我打了一个寒颤,瞬间出了一身冷汗。我给了自己一巴掌,然后起身回到了学校。
三天后,我给爸妈去电话了,说了我的情况,一周后,我被带去了省城,爸妈要带我去找最好的医生。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县城,第一次到一个有公交车的地方。医生诊断结果为:严重用脑过度导致的神经衰弱,必须马上休学。
我听医生的话,离开了学校,在十七岁的年纪过起了养老式的生活。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样的事为什么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呢?窗外的麻雀不会告诉我答案,眼前的桌子更不会。
心理学科普分析:
- 读书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学子们压力太大。比如,“读书才能有出息”,这么绝对化的表达,让很多孩子将高考视为生命中最大的劲敌,同时天真的认为只要上了一个好的大学,人生从此就一帆风顺了。这么多年来,因为压力过大发挥失常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没有见到过一个高考状元说过自己是在高压下所以考出好成绩的,真正的学霸都是那些对学习特别感兴趣的人。
- 人的信念系统会决定人的行为,比如,我认同了“复习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个观念,那么,我就成了它的奴隶。现在想来,这个观念也太荒谬了吧,别说读书这件事了,就是今天的创业成功者,谁没经历过若干次大大小小的失败?若当年没有这个观念的存在,我会较为放松的备考,一年不行,大不了再来一年,也许,就不会在自己给的高压中崩溃了。
-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爸爸妈妈如果经常吵架的话,孩子的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要么变得胆小怕事、敏感多疑,要么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爸妈是孩子个性形成的起点,如果ta们活在焦虑和不安全感当中,那么,孩子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幸福感很强的人。我必须得承认,这样的成长环境,在我的内心里留下太深的烙印,直到后来走上心灵成长的旅程,才最终完成治愈。
- 早恋,真是一柄双人剑,它很容易成全一个人,也能轻易的毁掉一个人。红衣女孩离开我这件事,成了我精神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早恋这事,不谈吧,不利于形成恋爱的能力,谈吧,有不测的风险,那该怎么办呢?看下一条。
- 如果,我当初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那么,我一定不会那么轻易的就倒下。当我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会自我调整,实在无法自我调整过来的,我至少知道症结所在,然后去求助心理医生。遗憾的是,我没有!即便是现在这个时代,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识度还远远不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生活不是真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困境和不测,唯有心理的健康和强大才能保证一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中且行且珍惜。新闻中常见的施暴者和轻生者,ta们就是心理健康知识极度缺乏的代表。
- 父母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去留意ta的心理状况,这点非常之重要。仅从媒体上看到的资讯就知道,现在自杀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你我都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的孩子。
- 当年我的这个症状,是典型的抑郁症加强迫症,当一个人遭受到不良生活事件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容易发生。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遗憾的是,我当年并不知道这些,以为自己是得了多么重大的不治之症。
- 在学习节奏非常快的备考阶段,饮食的营养很重要,否则,会影响身心的抗压能力。
就这样,我宅在家里整整一年的时间,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神经衰弱康复过来。一年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也只是睡眠有所改善而己,脑力的水平仍然非常之低下。
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爱看,但在那个年代,我能接触到的书太有限了,除了教材之外,最多的也就只有金庸古龙的小说了。
有一天,这些书里的大侠们告诉我:“你该出去闯一闯了,少年郎,就该仗剑江湖,快意恩仇”,在梦里,我还经历了当少年侠客的滋味,正当我流连忘返的时候,我被一个巨大的蚊子咬了一口,醒了。
我离开了家,一个人前往省城打工,除了700块钱,我怀里还揣着另外两样东西:一个大大的梦想和一个小方块的高中毕业证书。我四年的流浪生涯开始了,餐厅服务员、保安、广告安装、摆地摊、业务员……
做服务员的时候,老板嫌我不够热情,说我总是阴雨天的脸;当保安的时候,队长说我不够机灵,傻傻楞楞的总是一幅书呆子的样;摆地摊的时候,同行说我嘴太少,“路边生意不吆喝怎么能有顾客?”跑业务的时候,主管说我太内向,“没有强横霸道点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合肥的楼房,很多,我拎着包,拿着传单,穿梭在各种楼宇之间,敲门,推销,被赶走,继续下一家;北京的群租房,很挤,七八个大老爷们住一起,气味浓烈,每晚排队用地下水洗澡,很凉;重庆的天气,很热,42度的高温,依然要穿衬衫打领带,说是要去3楼,先得爬完4层楼高的台阶才到1楼电梯口。
找一个公用电话亭,调整好状态,给妈妈打电话,她总是问我“都还好吧?”,我总是回答:“一切都好”,然后,又说了一些自己的故事给她听,不过,那些不是真的我的故事,而是我看到的那群在商务楼里进进出出的同龄人的故事。挂完电话,蹲在街头,望着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眼睛不争气的湿了起来。
我开始对人的心灵世界变得越来越感兴趣了,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脑内活动,并进行一些推演或深挖。有一天,我路过一个书店,习惯性的迈了进去。我看到了一种类型的书,叫做“心理学”,我随手翻开几本看了下,这一看,我命运就彻底的被改变了。
这些书里所讲的内容,不就是我平时自己在做的思考吗?为什么以前看这类型的书没有感觉呢?之前,也买过几本心理学的书,但一直都看不下去,觉得都是空洞的理论,都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学术论述。但那次,我不由自主的沉溺了进去,也是从那次开始,我成了一个骨灰级的心理学爱好者。
走过的路多了,脚底长茧了,跋涉能力提升了;经历的事多了,精神强大了,心智水平提升了。读的书多了,思维清晰了,认知格局扩大了。感谢那些委屈彷徨的经历,感谢那些营养满满的书籍。
不断的被打击,不断的自我修复;不断的破碎,不断的重生。就这样,慢慢的,我的个性开始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变得更加的开朗和快乐起来。
那个傍晚,在跑完一天的业务之后,我按例回到了公司,拿出一本通俗心理学读物,坐在会议室一角的桌子边上读了起来。一位同事经过,抢走了我的书,看了一下书名,然后扔还给我,同时扔下了一句话:“读这种书有意义吗?”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决定!
心理学科谱分析:
-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帮助你的只有三样东西:医生、书籍和社会实践。我的经历告诉我,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是最后一个。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多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关,环境和事务全部改变时,心理的问题就会慢慢被改变。如果一个人心理开始出现问题,但拒绝参与社会活动,拒绝与人交往,则很难走向真正的治愈。
- 现在的很多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好好的,不舍得让他独立去面对事情,甚至,除了让孩子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让他干,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足够的挫折和独立面对问题的机会,那么,他将是极其无力和无能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气馁,更不会主动去面对挑战。那四年的挫折和打击重塑了我,过程非常之痛苦,这就是小时候只知道读书留下的后遗症。
- 书籍,任何时候都是生命最丰盛的营养,自然科学类的书让我们了解世界,而心理哲学类的书,则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学校教育对前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我们对后者的在乎远远不够,甚至,我个人认为,不到及格的水平。在很多人眼中,文史哲的书都是闲书,除了专业做研究的,学了也没用,这是极大的偏见,任何一个希望人生更幸福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些文史哲,无数的伟人经历已证明了这点。
- 人的心灵弹性远远大于自己的想象,里面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可是,这股能量只有在合适的境遇中才会被激发出来。现在有很多的宅男宅女,终日与手机为伴,待在家里,拒绝出门,远离社会交往,这是一种自我隔离,非常不离于心理的健康。爸妈在让孩子学习的同时,要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接触外界的丰富多彩,甚至有意识的让他们去经历一些风雨。这些事情,越早开始越好,晚了,就真的晚了。
- 觉察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那将是最大的问题。我们要学会随时随地的抽离,将自己放在自己之外,观察自己的言行,甚至是自己大脑中的念头。当你将“你”和“你的念头”独立开来的时候,你才能不断的调整和进化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在痛苦和烦恼的时候快捷和对症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在所有人的惊愕中,我重新拿起了高中的课本,再次亲密接触那些早已在颠沛流离中褪去的知识体系,半年后,我去了上海,四年后,我拿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
这四年,我是宿舍里唯一一个90%的早晨都6点之前起床的人,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爱学习,因为没人知道我过去都经历了什么。我不是如饥似渴,我是一个在人生沙漠中迷路了饥渴得快死的人。
比起北京的历史厚重感,上海是一个年轻时尚的城市,这里的人和事,带给我太多的心智洗礼。在复旦,我聆听了很多大家的的演讲,看了很多以前从未见到过的书籍,我的精神空间,再次被拓宽了。
我迷上一切与心理有关的书籍,包括哲学、宗教和心灵通俗读物;我开始想成为一个演讲家,因为我想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体验,缩短人们走出心魔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培训师,十年间,走遍全国半数以上的山山水水,与不同的企业和个人打交道,亲历神州大地上形形色色的风土人情。见到不少的起起伏伏,听到了很多的悲欢离合,然后,我又多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身份。
在这期间,我顺道拿了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现在,我以心理师的身份自居,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上的困扰,同时,我是一名演讲培训导师,让更多有志于分享的人具备演讲的能力,和我一起传播对生命有价值的资讯。
故事已经结束,故事刚刚开始。
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