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怎么用?剂量怎么调?攻略来了!

文 / 医学界呼吸频道
2020-11-12 10:38
值得收藏!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 胰岛素剂量怎么算?怎么调?这份攻略请收好,大家纷纷提出问题——胰岛素泵剂量怎么调?这不,立马给大家安排上!
胰岛素泵是一种采用人工智能控制胰岛素输入的装置,其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0余年,个人长期泵使用者接近4万,约有3000家中国医院开展了胰岛素泵院内治疗,推测接受短期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已超过百万。胰岛素泵具有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减少血糖波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节省胰岛素用量等优点。
胰岛素泵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其胰岛素剂量调整的灵活性,可自由调整剂量,通过基础率的分段设置、不同类型餐前量追加方式以及校正大剂量和补充大剂量的补充功能对血糖进行精细调整。

什么是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以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输注方式,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同时,在进餐时,根据食物种类和总量设定餐前胰岛素及输注模式以控制餐后血糖。除此之外,胰岛素泵还可以根据活动量大小,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对高血糖和低血糖,而不是预先固定的某种模式。

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胰岛素泵治疗适应证

注:T1DM:1型糖尿病;T2DM:2型糖尿病;MDI: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HbA1c:糖化血红蛋白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胰岛素泵剂量到底应该怎么调吧!

胰岛素泵的初始剂量设定

◤ 每日胰岛素剂量(根据患者糖尿病分型、血糖水平以及体重情况确定)
初始推荐剂量如下:
①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血糖监测水平进行个性化剂量调整):

T1DM:日总量(IU)=体重(kg)×(0.4~0.5)

T2DM:日总量(IU)=体重(kg)×(0.5~1.0)

②已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换用胰岛素泵治疗时每日胰岛素用量的换算:

基础输注量和基础输注率的设定
  • 基础输注量是指维持机体基础血糖代谢所需的胰岛素量。

  • 基础输注率是指胰岛素泵提供基础胰岛素的速度,一般以胰岛素用量U/h表示。

每日基础输注量=全天胰岛素总量×(40%~60%)(平均50%)
初始胰岛素泵治疗时,基础率占总剂量比例建议如下:
  • 成人全天胰岛素总量×(40%~60%)

  • 青少年全天胰岛素总量×(30%~40%)

  • 儿童全天胰岛素总量×(20%~40%)

剩余部分为餐前大剂量总量。
基础输注率与时间段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以及生活状况来设定。基础输注率的设定模式较多,可根据血糖控制的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时间段,临床大多分为3~6个时间段(相对T2DM,一般T1DM采用更多分段)。在运动或某些特殊情况时,可相应地设定临时基础输注率。
餐前大剂量的设定
即在三餐前一次性快速输注的胰岛素量。
总量一般为初始全天胰岛素用量的50%,按照三餐1:1:1分配(最好根据饮食成分,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血糖情况个性化设定)。
T1DM患者妊娠期胰岛素总量设定基础和餐时剂量各50%)

注:孕中期后,须选择其他安全部位置泵,如臀部上方、上臂外侧等。
补充大剂量
即在临时加餐时所追加的一次性快速输注的胰岛素量。
补充大剂量=食物的碳水化合物重量/碳水化合物系数
碳水化合物系数(克/单位胰岛素)=(500或450g)/每日胰岛素总量

注:碳水化合物系数,即该患者每1U胰岛素所能平衡的碳水化合物克数,可通过500/450原则(速效胰岛素用500,短效胰岛素用450)计算;此种计算方法适用于用胰岛素泵治疗且血糖已达标者;以基础输注率用量正确为前提。

校正大剂量
即纠正当前高于目标值的血糖时所补充的胰岛素量。
正大剂量(U)=(实测血糖-目标血糖)/胰岛素敏感系数
胰岛素敏感系数(mmol/L/U)=(1800或1500)/(每日胰岛素总量×18)
注:胰岛素敏感系数根据全天胰岛素用量计算,表示每1单位胰岛素能降低的血糖(mmol/L)值,可通过1800/1500原则(速效胰岛素用1800,短效胰岛素用1500)计算。

胰岛素泵输入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胰岛素剂量调整的时机

基础率调整
①夜间基础率:评估上半夜和下半夜的血糖控制,使基础胰岛素能配合昼夜血糖变化。

②日间基础率(空腹原则):评估两餐间血糖(早餐前至午餐前,午餐前至晚餐前,晚餐前至睡前)。

③日间基础率(非空腹原则):对比餐后2小时血糖和下餐前血糖水平,如果没有血糖升高,则这个区间不用考虑。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应该比下餐前血糖水平高1.7~3.3 mmol/L,并应逐渐下降至下餐前的目标血糖区间内。

餐时剂量调整

参考文献:
[1]赵维纲.从国内外指南探析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泵优化应用之选[J].药品评价,2020,17(9):1-3.
[2]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版)[Z].2014,3-40.
[3]Peters AL,Ahmann AJ,Battelino T,et al.Diabetes Technology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Therapy an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Adults: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6,101(11):3922-3937.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Technology: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0[J].Diabetes Care,2020,43(Suppl 1):S77-S88.DOI:10.2337/dc20-S007.
本文首发: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