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解读你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才算没白测
糖友张先生,去年年底查了糖化血红蛋白是11.2%,加强血糖控制后,3个月又查了一次,发现降到了8.9%,虽然他知道降到7.0%才能达标,但这两个数值有什么差别呢?
张先生的检查反映了很多糖友的疑惑,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的是2~3个月的平均水平,究竟空腹的血糖对它影响大?还是餐后的影响大?是否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不同数值,推测患者是空腹血糖的控制差还是餐后的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看懂糖化,必须知道这4点
第一,成人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3%。而衡量糖糖尿病控制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产物。其含量主要取决于血糖浓度及血糖与血红蛋白的接触时间。由于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因此HbA1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成人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3%。而衡量糖尿病控制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
第二,糖化血红蛋白在7.3%以下,空腹的影响小,餐后的影响大。
大家看一下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的这一组数据,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3%以下,空腹的影响小(空腹血糖的贡献率占30%),餐后的影响大(餐后血糖的贡献率占70%)。
第三,糖化血红蛋白在7.3%到8.4%,那么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贡献基本上是一个平均状态。随着数值进一步上升,空腹血糖的贡献率加大。
第四,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超过10.2%以上,空腹血糖的贡献率更大,餐后的贡献率只占三分之一。这张图说明,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说明空腹血糖控制的越差;反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了以后可能空腹的影响更小一点,餐后的影响更大一点。
糖化血红蛋白不是万能的
糖化血红蛋白具有局限性:无法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和波动。
- 糖化血红蛋白存在延迟效应,不能准确反映低血糖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
- 短期内血糖快速升高的患者(如1型糖尿病),易漏诊;
- 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 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都较低。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推算出自己的平均血糖,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表:
这是一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浆葡萄糖水平的实测值:由以上数值的对应关系可以导出A1C与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的换算公式:
血糖葡萄糖水平(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2+7.5
比如文章开头张先生去年年底糖化血红蛋白石11.2%,大致平均血糖是17.9mmol/L;
加强控制后,3个月又查了一次,发现降到了8.9%,大致平均血糖是13.3mmol/L。
所以,控制血糖还需要继续努力,特别是要把空腹血糖降下来,需要调整控制空腹血糖的治疗方案。
糖友朋友,分析下你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吧。
简介
作者:牟利宁
山东大学济南市中心医院 主任护师
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
山东省首届健康大使
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精品推荐
许樟荣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许岭翎 北京协和医院
《糖尿病之友》杂志社
《糖尿病之友》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