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期圆桌实录 | 赵丹丹:慢病管理,贵在机制
编者按: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薄弱,尤以慢病管理为改革推进重点和难点。3月17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办的第23期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聚焦“健康管理,如何落地?”,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丹丹发表了主题为《慢病管理,贵在机制》的演讲,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向大家传递健康管理中慢病管理的历程及方向。可以说,政府对这一块的支持是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基石,从业者洞悉改革节奏才能事半功倍。
随着国情的变化,近些年来申请具体办医院的人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开始向健康管理倾斜,这对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丹丹
慢病管理历程
1
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规划未来,在讲政策之前先来梳理一下上海地区慢病管理,或者说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项目里引进了健康促进观念,上海的健康管理开始起步;2000年左右,开始全市推广,2010年逐渐成熟;到2014年,相继出台了《上海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试行)》和《上海市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指南(试行)》;
2015年,上海高血压管理率达到50%,控制率60%,糖尿病发现率60%,管理率达到80%;至2017年,出台《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
慢病管理基本内容
2
身心健康缺一不可,单一的健康管理已经逐渐向全程的健康管理迸发,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健康管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最近的居民健康报告显示男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在80岁左右,比女性少了5.5岁左右,这样的差距和男性对健康管理的关注度及参与度不高息息相关。对于这个人群,提高管理意识和参与度是其基本内容。
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近几年逐渐开始注重的脑卒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保证患者的生理性生存,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尊严却一言难尽。精神疾病也不容小觑,这类患者有时发病比较隐匿,需要长期服药而往往依从性又不高,管理起来难度更大。对于此类重点疾病,合理的筛查,规范的治疗,健康教育以及危险干预,是慢病管理的基本内容。
发展,贵在机制
3
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评价标准,考核、双向转诊和激励,是其中三项比较好的机制。
在慢性病的管理上,上海的考核机制应该是在全国走在前列的。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考核机制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考核的内容是否越细越好?详尽的考核指标可以降低出错的风险却也加大了医生的工作量,甚至容易流于形式。就这点而言,应该更加看重患者的体验,以人为中心而非以指标为中心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丹丹
在上海这个城市,三级医院比较多,大的医院比较多,你马上要求有疾病首诊就该到社区看,他未必会去看,这是因为大家对社区医院的能力抱持怀疑。在改革过程中,要尊重医疗发展和他国经验的基本规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是要建立在人家相信你社区医院是有能力的。
现在从事慢病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都是两条线,去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个逐利机制,这个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激励机制不做好,绩效工资不能真正体现绩效而变成大锅饭,这就有违初衷了。我们在长宁区进行通过签约医生服务费,把医生签约的病人数量作为他的支付指标,多劳多得,跳出绩效工资进行管理,实际上成果非常好。
在报告的最后,赵主任还提出不光公立医院,更多社会的健康管理机构和企业也应该加入进来,推动整个慢病的管理,才是将慢病管理真正做到实处,而非仅停留在嘴上。
内容转自公众号:微博医药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