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降糖是硬道理,硬降糖是没道理!
如果有人说:“饮食比降糖药更有效!”
可能很多患者第一反映是,“江湖游医才会这么说”,
“糖尿病不找医生找厨子,这不是开玩笑吗?”
也有人说,“吃什么能降糖?比降糖药还能降得快吗?”
可以肯定地说,有这些反映的患者,得糖尿病一点都不冤,
如果不及时转变观念,脑袋一味地钻到“降糖”这个套子里,
他们会在抗糖路上一败涂地!
说这句话的人,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私人医生马克·海曼博士,
美国功能医学研究院院长,他的著作六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他的健康巨著《血糖解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第一,
国际各大权威名医及克林顿等都重磅推荐。
遗憾的是,中国大陆还没有出版这本糖尿病人的“救命书”。
“糖窝窝”将不定期地介绍海曼博士的革命性观点和富有奇效的“红解方”。
敬请关注、收藏和转发!举手之劳,却可救人无数。
“人类可以打赢降血糖的战役,却可能输掉征服糖尿病的战争。”
这是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发出的警告。
这句话什么意思?
患者受到医生和书籍的“教育”,过于追求降糖效果,
只知道严格控制降糖目标,
却忽视了降糖过程中的低血糖、心血管风险、肝肾功能、药物毒害等问题。
事实也的确如此!
请问,哪个医生敢说,只要严格按他的规定,
长期服用所谓的最先进降糖药,严格控制血糖,
病人就能够摆脱并发症的折磨、致残甚至致死?
正如有权威人士称:“降糖是硬道理,硬降糖是没道理!”
不知道患者有没有注意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突出强调:
1.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因素是我们选择治疗药物的重要因素
2.糖尿病管理不以降糖为单一目标,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不控血压、血脂,抗糖一场空
一项历时两年的研究,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的全国性评估研究》(也称“3B研究”)数据显示:
糖尿病患者中血压、血脂和血糖同时达标的患者仅有5.6%。
其中仅有42.9%人接受了抗高血压治疗
仅有23.1%的人接受了调脂治疗,其他人往往只盯着血糖。
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
很多人多年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脑梗死、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还是发生了。
因为这些疾病不单跟血糖有关,而且也跟高血压、血脂紊乱有关。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尽早认识到控制“三高”的重要性,
只有把三高都控制好,才能收获糖尿病患者最好的结局。
关注并发症的监测
治疗糖尿病有句名言是: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换句话更好理解:
如果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根本不能算是一种病。
所以,监测各种并发症非常重要。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其中,大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和脑血管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包括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等。
以糖尿病眼病为例,在一项超过2000例糖尿病患者的追踪研究中,
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比例高达18.6%,而这一比例在正常人中仅为千分之三。
病程、高血糖、高血压是视膜网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随访的已经有轻、中度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人中,两年后30%的病变已经发展到了威胁视力的地步。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糖友最好每年进行一次全身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干预,争取逆转并发症或让并发症停留在原地。
除了监测并发症外,糖尿病患者还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腰围、体重等等。
把“饮食”放到比药物更高的位置
经常有糖友问糖窝窝小编:核桃降糖吗?胡萝卜降糖吗?
很多糖友非常关注,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吃什么好。
还一些糖友吓得啥都不敢吃,把肉和水果看成是毒药,
饿得眼睛都绿了,却又馋得不行。
一些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吃的各种化学药比饭菜还多。
一种降糖药失效了,换一种,用组合药,不行就打胰岛素。
眼睛模糊了,用眼药
容易感染,有抗感染药
糖尿病足,有抗溃疡药
肝肾坏了,吃肝肾药
心脑不好了,降压药、降脂药、溶栓药......
如果让一个健康的精壮小伙子,让他每天吃化学药,
过不了两年肯定一身病!
“饮食比降糖药更有效”,这句话浅白,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中国,三十多年来饮食的变化,是糖尿病人激增的原因。
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现在天天都能大鱼大肉。
以前,没有零食只有白开水,现在饮料、加工食品泛滥成灾。
以前,每天劳作、交通基本靠走,现在进楼电梯,出门有车。
还得搬出老祖宗的那句话,“粗茶淡饭”,“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这不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开方卖药的医生更有智慧?!
很多糖友就像炒股票,只是刚好相反,
看到血糖上去了就紧张,下来了就高兴。
其实,糖尿病是血糖不能被细胞利用,
细胞是“饥饿”的,细胞严重缺乏营养!
也就是说,糖友不是营养过剩,而是营养不足!
关注“糖窝窝”公号,将重点介绍攻击糖尿病的完整作战计划,
怎么吃,吃什么稳定血糖。
免费的!免费的!免费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糖窝窝:通过饮食控血糖,远离并发症,传播精要,避开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