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1个月控制糖尿病的清华教授—96岁老人2吨笔记给我的启示
大家好!
我是赵平。很多人问我,“您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学知名教授,在本专业有很多建树,为什么不务正业研究起糖尿病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说说我的故事。
一、糖尿病12年,“我真的病了”
我今年已经63岁,早在2003年,也就是我49岁的时候在清华校医院体检,空腹血糖为7.2mmol/L,被诊断为疑似糖尿病。当时我并没在意,认为那一定是误诊。因为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运动,感冒都很少发生,怎么会得糖尿病?
2008年,体检报告进一步显示,我的空腹血糖达到8.5mmol/L,被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告诉我,再不注意,肯定会出现并发症,后悔都来不及了,这才引起我的重视。我到处寻医问药,几乎看遍了京城最知名的中西医院和医生,也服用过学生们帮我收集的各种民间秘方,但血糖仍然时高时低,很不稳定。
2015年6月4日星期四的下午,我在学校第六教学楼给MBA同学上营销管理课程。虽然教室两边的窗户都向外敞开着,但仍然感觉教室内的空气弥漫着滚滚热浪,当时80余位同学把教室坐的满满的,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水杯或饮料。
那段时间,我感觉浑身上下各个部件都好像出现了故障,不听使唤。备课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头昏眼花;以往和夫人一起散步还能跟上她的脚步,那时却腿如灌铅,似乎不是腿在带着我走路,而是我必须拖拽着腿才能前行。
那天上午,我为下午的授课做了充分的准备,重点要在课堂上讨论手机行业的竞争问题。我把苹果、三星和小米的背景做了相当认真的分析,希望像往常一样,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做出精彩的演讲和点评。但那天好像不对,在课程开始后不久,我就感觉心在隐隐颤抖,满头冷汗,大脑就像海浪冲洗过的沙滩出现了一片空白……我下面要讲什么?好像是手机行业的几家公司?是哪几家公司,我怎么想不起名字?我呆呆地站在讲台前无语,同学们也都齐刷刷地看着我,带着惊讶……我不知道这种状态究竟持续了几分钟,只是看到班长和其他几位同学走上前来同我说,“赵老师,您病了吗?我们送您去医院吧!”
校医院为我注射了葡萄糖,我才慢慢恢复了记忆。校医院的李大夫告诉我,目前的症状主要来自于严重的低血糖和其他糖尿病症状,她推荐我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检查,并做一周的连续血糖监测。协和医院的检查结果令我震惊:血糖最低值为1.8mmol/L,最高值为18.2 mmol/L,波动非常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苗头开始出现了……医生对我说,如果不马上控制住血糖,糖尿病并发症随时可能发生。
看来,这回我是真的病了!
二、我不怕死,但我怕活
从那一天起,我确实担心起来,甚至有点莫名的恐惧,心情也差到极点。因为我看过不少有关糖尿病科普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知道糖尿病是不可逆的。虽然糖尿病是慢性病,但若出现并发症就是致命的,比如心脑血管出现严重问题,就有很大概率出现心肌梗死和卒中;视网膜出现严重问题,就有很大概率导致失明;下肢血管出现严重问题,就有很大概率出现截肢......
我不怕死,但我怕活——怕那种病态的、痛苦的、甚至给周围亲友带来很多麻烦和苦恼的生活。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审视过生命的意义,只是跟着时代的脚步,向前、向前、再向前!那么现在,我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以便调整自己已经失去平衡的身躯,如果我希望自己健康快乐同时能给他人带来快乐。
我请医生为我调整了用药,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每天按时吃药,监测至少3次血糖,同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每天的血糖值、各餐饮食的种类和数量。一个月后,我的血糖波动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血糖值经常超标;我甚至用多个血糖仪比较监测,结果依然如此。
怎么办?我知道,医生们已经尽力了,其他事情只能交给自己了。
三、96岁美国老先生的2吨健康笔记
我想到了曾在美国一本期刊上看到过的一篇报道,一位96岁的先生,原先是工程师。他患糖尿病70年,现在仍然与正常人一样,思路敏捷、健步如飞。他自己介绍经验说,“我每天认真记录自己的饮食和运动,精确计算出摄入和消耗的热量与营养成分,以此确保健康的饮食结构与合理的运动消耗。过去70年,我的笔记累计起来超过2吨重……如果其他糖尿病患者能够像我一样认真记录并精确计算,也一定能活过90岁。”
这位美国老先生的案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我想,如果他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于是,我每天也记录饮食和运动,但没法做到计算热量和营养成分,我发现,这不仅需要认真的态度,还需要相应的能力。说实话,虽然我是理科出身,但让我每天像他那样精确计算,也是很难完成的。
四、移动互联网解决了难题
我想到,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我们有了智能手机,有了WiFi和4G,它们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血糖管控理应能够通过这些技术解决记录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糖尿病生活方式的管理,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开发了一款移动应用软件。2015年9月软件测试版刚完成,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试用,每天在服务号上认真记录自己的血糖、饮食和运动,软件自动将其换算成卡路里和营养成分。我在血糖超标时,能够准确地调整摄入或消耗的热量及营养成分,以便第二天的血糖能够达标。
在应用软件记录的第一周,我的血糖达标率仅为16%。一个月后,我的血糖达标率上升到85%,再后来上升到95%。我非常兴奋,因为多年求医问药都无法控制的这匹血糖野马,好像得到了驯服,我今后的生活出现了曙光。
五、追寻人生价值
我再一次回到北京协和医院,请内分泌科的专家们分析我的案例,并一起研究这种糖尿病移动健康管理方案。他们和我一样兴奋,因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管控糖尿病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收效甚微,如果这种方案可行,将惠及亿万糖尿病患者。
因此,我们一拍即合,组建了由清华教授与协和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其他一些医院也加入了我们的多点研究计划,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同时,我们为了配合国务院“健康中国”的战略举措,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北京康乃馨健康促进中心”,希望为国家战略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要研究糖尿病,因为我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感受到了糖尿病给我带来的危害,让我重新审视人生。我热爱生活,爱我的家人,也爱我周围的人。在6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我始终坚信,人应该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尊严来自于自己人格获得他人的尊重,价值来自于由于我们的存在使他人和社会变得更好。
中国有接近3亿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口,我有机会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研究和推动糖尿病管理,不仅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升华,并使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快乐,而且能够帮助众多糖友追求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