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文 / 中医骨科笔记
2017-08-18 13:01

欢迎关注,阅读,收藏并转发!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中医、中药、方剂、腧穴、古籍搜索浏览利器,中医人的掌上知识库!

和胃化痰方《针灸易学》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处方】上星、风池、合谷、足三里、丰隆、解溪

上星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堂。属督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风池

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合谷穴

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足三里穴

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人体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的功效。最早见于《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疗效,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对改善和缓解抑郁症、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寸。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丰隆穴

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布有腓浅神经及胫前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咳嗽痰多,气喘,胸痛,癫狂,痫症,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压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解溪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治疗(七):祛风通络方

【功用】平肝潜阳、和胃化痰

【主治】头风目眩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上星平刺。.5一1寸,针刺风池时,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合谷直刺。.5---}寸,以上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足三里直刺1-}-2寸,丰隆直刺1^-1. 5寸,解溪直刺0. 5 ^-1寸,以上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上星为督脉穴位,可疏经通络,安神止眩;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取之可平肝熄风,祛风通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取之可清热通腑;取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络穴丰隆、经穴解溪以健脾益气,和胃化痰。诸穴合用共奏平肝潜阳,和胃化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