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牛!本轮疫情仍不出中医手心,属于中医“疫病”范畴

文 / 老道聊健康
2021-12-22 00:11

12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近期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一、面对变异毒株关键是要找到核心病机.张忠德: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尤其是应对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中,我们发现与去年武汉、今年年初河北、云南相比较,感染德尔塔变异毒株的患者中医征候以发热、高热、恶寒、头痛、咽干、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重症患者出现气喘、低氧、汗出不止等急性虚损症状比较明显,而且比例比较高。比如广州疫情全国本土德尔塔毒株感染的病例,我们发现发热的患者超过80%。在甘肃刚刚结束的疫情中老年患者比较多,重症表现为隐匿性低氧血症的患者比较多。我们看到他在安静时血氧很正常,但是这个患者稍微活动一下,血氧就往下掉,掉到90%以下,很快转为重型。从中医角度看,我们觉得它是疫毒与湿邪胶着,弥漫三焦,传变迅速,耗气伤阴。

我们专家组经过深入研讨和综合分析研判,本轮疫情仍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中医的核心病因病机也没有大的改变,还是属于湿毒郁闭,仅仅由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不同,在证候特征上有所区别,出现了湿热侧重点不同,还有夹寒、夹热、夹燥、夹淤的表现,所以临床上这也符合中医的“三因制宜”观点。

比如在福建厦门和莆田的患者出现腹泻、呕吐、恶心的症状比较明显,湿邪更重,这和地域、饮食习惯相关。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患者干咳、咽干、口干、咽痒等症状比较明显,这符合“燥邪犯肺”的表现。所以,各地可依据中医的“三因制宜”观点,在原来第八版“三药三方”基础上辨证论治,适当调整治疗。重症患者采用人参早期扶正、全程扶正。我们在治疗同时也非常重视肺肠同治、调肠治肺,大便不通的患者,我们重用大黄,保持大便的通畅。所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比我们在2021年5-6月广州疫情过程中,我们收治本土病例166例。其中,单纯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达到了118例,占比超过了71%,成功阻断了57例有重症倾向的患者往重症转变,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需要对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最主要的是要寻找到疾病的核心病机,确定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疾病有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和优势。对于国内出现境外输入的奥密克戎病例,我们也非常关注,我们还是要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证候演变规律,根据中医几千年的疫病理论,结合发病季节、地域、人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二、新冠肺炎康复期综合干预中医药优势明显

张忠德:我们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发现,新冠患者达到了第八版的出院标准以后,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干咳、乏力、胸闷、汗多或者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的症状,而且一部分病人睡眠障碍、饮食、情绪等方面问题也比较普遍。

这部分患者从中医角度分析,属于肺脾气虚、正虚邪恋,除了给予健脾益气、养阴解毒的中药之外,还配合中医药外治法、传统运动和心肺康复训练,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太极拳、八段锦、针灸、药物贴敷等疗法,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针对患者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中医辨证属于肝气郁结、血不养心,分别给予疏肝理气、养心安神的中药治疗,同时配合中医药的外治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比如我们今年7、8月在江苏开展的240例病例的随机对照显示,在现代心肺功能的康复基础上,我们辨证使用中药、针灸、太极拳等综合康复方案,可以改善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明显提高了这些患者出院后三到六个月的心肺功能,促进了肺部炎症吸收,减少核酸的复阳率,显示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康复期的综合干预优势。所以,我们建议出院的患者,如果仍然有症状,可以继续服用中药,坚持用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疗法,促进康复,减少远期的后遗症。

其实中医在助力新冠病毒防治方面已经取得非常成功的效果。如去年的武汉疫情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的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治疗有效率高达90%以上,在此次疫情中获得各方肯定。 又如今年10月份甘肃爆发疫情的时候,短短20多天,就发现144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来势汹汹,确诊病例快速增长,总量超过去年。此次患者救治中,甘肃依然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目前,确诊患者康复情况良好。11月27日14时许,甘肃省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最后两名确诊病例从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治愈出院,宣告甘肃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本土确诊病例“清零”。据有关人员介绍,此轮疫情甘肃在救治确诊患者时,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100%。

中医不认识也不关注病毒,只重视辨证论治。中医的治疗理念与西医不同,西医是找到具体原因,比如细菌或病毒,然后用药“杀敌”。中医是根据感染疫毒后人体的症状来辨识病因。通常,中医把致病的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等几种,根据不同原因按证用方,调理改善自身状态。消除病因后,疾病自然就散去了。

2003初,SARS在广东首先爆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SARS患者60人,无一例死亡。全体医护人员中,无一人被感染。60例中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西药,仅有4例用过常规量(50mg)以下的类固醇。全部治疗以中药为主,配合必要的西医对症、营养支持疗法。退热快、痊愈快、住院费用低。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医药课题组提交的《中医药完全能解决艾滋病问题——民间中医防治艾滋病调研报告》云:“中医药完全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效果远远优于西医药;而且可以在3~6个月内使90%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相当一部分患者痊愈。而西医药顶多能使40%患者临床治愈,不可能痊愈。”

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在新冠病毒肺炎肆虐之际,“强身固本,扶正御邪”是防疫的首要之法。《黄帝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疫毒流行之时,人们处在同一环境之中,有人不得病,有人得病,有人病轻,有人病重,取决于人体免疫功能与病毒博弈的胜负。人体免疫功能全赖于正气的支撑,所以扶正御邪至关重要。

扶正气,不能简单理解为益气吃补药。何谓正气?正气是人体元真之气,以气血津液物质为基础,精气神形合一为要素,具有维持生命和抗御外邪能力谓之正气。扶正气,不仅着眼于人体正气盛衰,应重视提高人体免疫系统有效的抗毒应激能力。在人体免疫功能与病毒博弈中,病毒狡诈,易于干扰,争斗混乱,误伤自身脏器,加重病情。因此扶正御邪的核心,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协调脏腑功能的和谐,达到阳生阴长,阳和阴化,阳舒阴布,阴平阳秘,精神乃居的中和状态。同时具有完善自我管控,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防御的内稳功能,一级提高免疫系统护卫固密,高效敏捷的应激能力,如此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历代医家针对人体阴阳偏颇,气血亏虚,津液不化,机枢不利,创制很多名方,补其不足,和其不和,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固护正气,增强御邪能力。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内外伤解惑论》“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补气生血,“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博爱心鉴》“保元汤”(黄芪、人参、肉桂、甘草、生姜)补气温阳,《脾胃论》“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补中益气,《永类铃方》“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补肺益气,《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玄参、麦冬、生地、贝母、丹皮、炒白芍、薄荷、甘草)养阴清肺,《医宗金鉴》“圣愈汤”(熟地、白芍、川芎、当归、人参、黄芪)养血益气,《伤寒论》“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化气行水,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疏补调和,《金匮要略》“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温肾化气。

固护正气的名方,应悟透其中奥义,观其证脉,随证用之,以和阴阳调气血,才能增强抗病能力。更要注重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应四时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以养正气,宁神志,培化源,固根本。使“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