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灸学家鲍姑首创艾灸:晋代著名女医学家的崛起

文 / 众推风云榜
2021-11-10 09:09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医学不仅在治疗学、药物学方面,而且在针灸、外科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在针灸学领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学家——鲍姑。要说这鲍姑可是个了不得的女性,她是晋代著名的炼丹术家又是一位女灸学家,医术高超,与她老公著名的医生葛洪,他们常在一起上山采药,之后炼丹制药,行医济世。因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那是比翼双飞伉俪情深,是历史上著名的志同道合的伴侣。据《南海县志》及《羊城古钞》记载,她善长针灸,行医济世足迹遍及南海、广州、惠州、番禺、博罗等地。

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其实,鲍姑之所以发现了这一艾灸治疗方法,除了有前人的一些记载之外,还是因为她自己的不服输,对于医学的热爱,使鲍姑敢于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且不断进行研究,她上山采药,不畏艰险,为了治好病人的伤痛,所以日夜研制,如今,鲍姑的艾灸之术仍然在医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为现代针灸术提供了借鉴。

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鲍姑的炙术,不仅擅名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直至明清两代,也还有人不怕艰辛乞取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唐裴铏《传奇·崔炜》:"[崔炜]又问曰:'昔四女云鲍姑,何人也?'[夫人]曰:'鲍靓女,葛洪妻也。多行灸于南海。'炜方叹骇昔日之妪耳。"清丘逢甲《鲍姑祠》诗:"满目江山海气阴,鲍姑祠畔客登临。"亦称"鲍家姑"。清陈维崧《法驾导引·曹南耕表弟礼斗甚虔词以纪之》词之二:"毛女弄琴红捍拨,井公戏博紫樗蒱,闲话鲍家姑。"

遗憾的是,鲍姑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后人认为,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