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丝痰,少一天寿!一张清代老医案,教你化痰、理气、延寿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旧德堂医案》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继续跟你讲故事,说医案,聊中医。
我想跟你说一个,出自《旧德堂医案》里的故事。
《旧德堂医案》,我以前介绍过,它是清代名医李用粹编撰的,记载的是他和父亲李赞化的医案,一共六十多则。这部集子,很有嚼头,希望读者朋友能找机会读一读。
故事是这样的。
说有一个人,医案记载是“协镇王公”。这个人啊,身体素来就不错,很少得病,“腠理闭密”。
有一回,正值秋天,他去茸城拜会一个朋友。
当时,秋高气爽,天气凉快,所以在回来的路上,他不知不觉睡着了。
等醒过来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似乎是有一点恶寒,还微微发热。看样子,好像是感冒了。
但紧接着,此公就笑话自己了:“你呀你,从来都不得病,一辈子身体好得很,这么一点不适,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真是越老越没出息”!
就这么的,协镇王公回家了。到家以后,根本不拿恶寒发热当回事儿,依旧是大鱼大肉地吃。
结果,这一吃,坏了,当天晚上就开始咳喘,“气息声粗”,连躺下都难了。喉咙里头痰声漉漉,说话都不连贯了。与此同时,还“汗出津津”。
这可怎么办?很快,李用粹就被请来了。
看到病人以后,李用粹立即诊脉,发现脉象洪滑,尤其是右侧脉,寸关部位“汩汩动摇”。这显然是中上二焦有痰浊的表现啊。痰湿,阻于脉道,所以“汩汩动摇”。
想到这里,李用粹赶紧开了方子。药物的具体用量,医案中没有记载,到今天也实在是无法考证了。但是,都用了哪些药,却一五一十地记载下来。这就是三拗汤,加上橘红、半夏、前胡。
结果怎么样?议案记载:“一剂而吐痰喘缓,二剂而胸爽卧安”。也就是说,两剂药,人就缓过来了。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得跟你说说三拗汤,是个什么玩意儿。
三拗汤,是中医古方,据说是张仲景所创,后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收录。它到底是不是张仲景创的,我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方子确实有,而且被广泛应用。其中的这个“拗”字,当“不顺、不对劲”讲。它有三味药,但是用法都比较特殊,所以叫三拗汤。组成,就是麻黄、杏仁、甘草。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这就是三拗汤。
这个方子,是可以发表、平喘的。但是相对来说,发表散寒的力量稍弱,重在平喘祛痰。
李用粹,就是用这个方子打底,加上橘红、半夏、前胡来治病。橘红、半夏、前胡,我们都知道,是祛痰、理气、平喘止咳之品。
那么,为什么用这样的方药呢?
当然是根据患者“协镇王公”的病情来设定的。
你看这个人,本来在外出归来途中,感受了风寒。发热、恶寒,这就是感冒的写照。外邪郁表。肺主皮毛。所以这个时候,肺气肯定不利。肺,主输布津液。肺气不利,则津液凝而成痰。可以这么说,这个时候的协镇王公,肺里头就有痰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人家回家以后,满不在乎地大吃大喝。大吃大喝,一定生痰。这一下,旧痰新痰混杂在一起,上逆于肺,这就导致肺气不利,形成咳喘、憋闷、痰多的状态。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宣肺解表,散掉外头的寒邪,同时还要注重化痰清热、理气宽胸。
正因如此,李用粹选择了三拗汤配合橘红、半夏、前胡。这样,三拗汤的宣肺解表、止咳平喘之能,和橘红、半夏、前胡配合起来,恰好可以对协镇王公的症。
我不知道,我解释清了没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医案故事,很容易理解。关键是,我想和你讨论一件事儿。这就是,协镇王公的病,为什么这么严重。
一言以蔽之,就是饮食不节,徒生痰热。
你看,它外感风寒以后,回家大吃大喝。咱们得清楚一件事儿,吃得太好、太油腻,会生痰热的。“鱼生火,肉生痰”,这话一点都不假。你生了痰热,它就容易往上走,到肺里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啊。恰好,这个时候,协镇王公肺气不利,感冒还没好利索,于是痰热壅肺,问题就大发了。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对饮食,有所节制。对大鱼大肉高蛋白、高热量的东西, 不能不吃,但是要少吃,适可而止。尤其是劳累倦怠、感冒发烧、大病初愈的时候,也就是在身体不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要少吃或不吃。你吃多了,就是在摄入痰热。痰热多了,身体气机运转、气血运行就会有障碍。这个障碍越多、越大,你越容易出问题,你的寿命就越短,生活质量就越差。这是多浅显的道理啊!
所以我说,多一丝痰,少一天寿。我请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个话。它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啊。
好了,关于这个故事,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祝福你,少痰、多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