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孙光荣“四诊八重”辨肿瘤

文 / 健康小食堂
2021-03-06 00:21

孙光荣,字知真,号天剑,男,庚辰年(1941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出生于中医世家。籍贯湖南长沙市,祖居安徽省庐江县云路街,建居湖南省浏阳县,现居北京。无党派人士,师承出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幼承庭训,继拜名师,1958年至今执业中医临床58年,在临床同期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文化研究35年、研究生教育18年、远程教育15年、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13年。原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委,2000年退休后,受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健康指导首席专家。继教学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班主任;全国第五批、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孙光荣传承工作室建设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三级医院和平里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专家,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出版著作23部、发表论文158篇。排名第一或为执笔人荣获的主要奖项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图书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著作奖一等奖1项等。主编《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为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委推荐的十五本科普著作之一;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之一《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据库。先生在中医的教、医、研事业奋斗了58年,临床、科研成绩卓著,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有幸成为孙光荣先生的学生,学术继承人,经过跟师学习,使我对导师诊治疗肿瘤经验有了些了解,现对此加以概述,供同行共同学习。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总称。肿瘤是一种多发、常见、易变、难治、难愈及预后不良的疑难重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任何单一手段的局部治疗,均难治愈。

孙先生常说“对于肿瘤患者,不但要尽可能治其病,更要尽可能先留其人,中医在预防,治疗肿瘤,特别是在提升病人抗击肿瘤的机体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病名

1.1中医病名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的记载。《说文解字》:“瘤,肿也,从病,留声”。《圣济总录》说:“瘤之为义,留滞不去也”。对瘤的含义作了精辟的解释。“留(瘤)”是认为其起因是体内“气血留结”。或邪气秽物在体内留而不去(《诸病源候论》),所以称之为“留”,后来加上疾病偏旁就成为“瘤”字。众多古籍中有“瘤”和“癌”的记载,如《黄帝内经》、《难经》等载有:筋瘤、肠瘤、昔瘤、肿疡、瘿瘤、症瘕、积聚、恶疮、留、瘤、岩、癌(无疾病偏旁)、癌。

嗣后,中医古籍中比较常见的、相当于现代医学癌症的病名很多,比如:乳石痈、乳岩(相当于乳腺癌)、舌菌(相当于舌癌)、症瘕积聚(相当于卵巢癌等)、失荣(相当于恶性淋巴瘤等)、噎膈(相当于食道癌)、肠蕈(相当于卵巢囊肿等)、翻花疮(相当于皮肤癌)。

可见,中医对癌症的命名是以“象”为据的,非常形象,也非常准确。例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乳岩的描述:“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名曰乳岩。

1.2西医病名

肿瘤分类很多,现在已知的已经超过300多种,但从宏观上区分,可以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多在组织或细胞类型的名称后面加一个“瘤”字例如: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体)的良性肿瘤,称为腺瘤;平滑肌的良性肿瘤,称为平滑肌瘤。恶性肿瘤又可细分,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这些肿瘤表现出向某种上皮分化的特点。命名方式是在上皮名称后加一个“癌”字。例如,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鳞状细胞癌;腺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腺癌。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这些肿瘤表现出向某种间叶组织分化的特点。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血管和淋巴管、骨、软骨组织等。命名方式是在间叶组织名称之后加“肉瘤”二字。例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同时具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称为癌肉瘤应当强调,在病理学上,癌是指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平常所谓“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包括癌和肉瘤。特殊情况下,有时还结合肿瘤的形态特点命名,如形成乳头状及囊状结构的腺瘤,称为乳头状囊腺瘤;形成乳头状及囊状结构的腺癌,称为乳头状囊腺癌。尚有一些恶性肿瘤的病名约定俗成而需要待定,如:神经母细胞瘤、白血病、精原细胞瘤、尤文肉瘤、霍奇金淋巴瘤。

良性与恶性各有其特点。良性肿瘤具有五大特点:生长慢;边界清;可推移;无脓血;难转移。恶性肿瘤亦具有五大特点:生长很快;边界不清;很难推移;杂有脓血;容易转移。

2.病因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有关肿瘤的病因病机至今都没有完全厘清,尚需医界和科技界同仁不断努力探讨。以下,孙老师结合研读中医典籍与临证的体验,试述如下:

2.1中医病因

中医古籍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做出了许多“司外揣内”的论述,《中藏经》之论述比较全面,《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明确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肺之毒也;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发于下者,阴中之毒也;发于上者,阳中之毒也;发于外者,六腑之毒也;发于内者,五脏之毒也。”

恶性肿瘤为何而发生?根据对中医古籍研究并结合家传、师传以及临证感悟,孙老师认为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共十二个字:即——遗传;抑郁;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2.2西医病因

西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因主要是:情绪抑郁致癌;生物因素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虫);化学因素致癌;物理因素致癌;生活因素致癌;遗传因素诱发易于致癌;病毒致癌。

3.辨证

中医对肿瘤之诊断不能离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尤其应重视“明晰经纬”,孙老师临证总结为“四诊八重”。论治,尤其应认知病机,治则治法总体不离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孙老师初步总结为“一类肿瘤一个基本方”,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灵活化裁。

3.1四诊八重

3.1.1望诊:重神形、重舌象。

失神:可见神志迷糊,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眼光晦暗无神,表情淡漠呆板,眼袋臃肿晦暗,颈椎竖而不坚,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

脱形:可见面色枯白无光泽,消瘦乏力,或单腹肿大,四肢反瘦,腹皮甲错,着于背而成深凹者,或脊骨如锯,步态不稳,或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汗渍斑斑。

舌象:舌体明显单薄或明显肥厚、缩转,甚至转动不灵活;舌粗糙有刺,像鲨鱼皮,而有干枯燥裂的;舌头敛缩有如荔枝干肉,完全没有津液;舌本干晦如猪肝色,或舌红如柿色;舌质短而阴囊缩;舌质色赭带黑;舌起白色如雪花片;舌质暗红或光绛,有散在瘀斑,甚至呈煮熟的猪肝样舌、猪肾样舌,或如镜面,且有光亮;舌苔厚燥或滑腻,甚至无苔、无津,或干晦枯萎。

指甲、趾甲:可见甲卷、瘀点、甲枯、反甲。

皮肤:可见皮肤色泽枯槁,皮聚毛落,皮枯毛折,或晦暗、弹性差、有瘀斑。

3.1.2闻诊:重声音、重气味。

声音:可见声嘶、声低、声亢、喑哑、失音、错语、呻吟不止;气不上续;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郑声、独语;呼吸困难,短促急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缠绵难愈;呼吸微弱,短而声低,虚虚怯怯;或无力作咳,咳声低微。

气味:呼出的气体或身体局部散发出臭味、鱼腥味、尸气味、熏肉味、腐臭味、血腥味。

3.1.3问诊:重现状、重参数。

现状:询问、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喜恶、疼痛部位与感觉等情况。

参数:查询、了解患者既往史、家族史、治疗史、实验室检查数据等。

3.1.4切诊:重脉象、重反馈。

脉象:辨别有无胃、神、根,有无反季脉,有无间歇脉,有无屋漏、鱼翔、雀啄等七死脉。

反馈:了解患者情况,触摸肿瘤可否推移、是否坚硬,疼痛、作胀部位是否固定、能否受压等。

3.2辨证关键

根据临证体验,孙老师提出了辨证20个主要元素:即——时令;男女;长幼;干湿;劳逸鳏寡;生育;新旧;裕涩;旺晦神形;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从;标本;顺逆;生死。在肿瘤的辩证中应该重视此20个元素,尤其是后10项。

众所周知,辨证应以各种辨证纲领为主轴,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脏腑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精辨证等,将四诊合参所获得的结果纳入辨证纲领,进行临床辨证。但根据孙老师个人的体会,无论运用任何辨证纲领,都必须“明经晰纬”,这样才能纲举目张,才能符合临床实际,才能真正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针对肿瘤而言,其关键无非虚实两端。虚者,正虚也,主要为气虚,亦可气血两虚;实者,邪实也,主要为血瘀,亦可有痰浊,即痰瘀互结,故而肿瘤之证候多为气血两虚、痰瘀互结、气滞血瘀、邪毒壅聚等。

根据辨证结论确立治则治法,然后根据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这是中医临证之常规。孙老师之用方,宗经方之旨而不泥于经方用药,坚持“中和”原则,多采用三联药组,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兼病及兼症灵活化裁。为了方便记忆和使用,采纳友人的建议,都冠以本人名字命名其方。孙老师在临证中治疗10种恶性肿瘤的常用的基本方如下:治癌基本方:孙光荣扶正抑瘤汤。

组成:【君】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臣】天葵子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佐】珍珠母12g制鳖甲12g山慈菇12g;【使】随证加减,补(偏)、引(导)、纠(弊)、合(调)。

方义:第一药组,益气活血;第二药组,清热解毒;第三药组,软坚散结;第四药组,补(益)引(导)纠(偏)和(调)。共奏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之效。

4.病案

4.1肺癌伴大量胸腔积液案

肺癌而伴大量胸腔积液者,气阴两亏、痰热互结、水饮内停也。本案以益气养阴治其本,以清热解毒、化痰利水治其标,药精量少而方证相符,故效。

李某某,男,64岁。

初诊:2009年12月18日。

脉弦小,舌红,苔白。证见形销骨立,咳嗽咯痰,胸闷气短、微喘、不能平卧。西医诊断为“肺癌伴大量胸腔积液”。此乃气阴两亏、痰热互结、水饮内停之证。治当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利水。拟方:生晒参15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天葵子10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瓜蒌皮10g,桑白皮10g,薏苡仁20g,化橘红6g,制鳖甲15g,山慈菇6g,金银花12g,麦门冬12g,生甘草5g,佩兰叶6g,炙紫菀7g,炙冬花7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09年12月25日。

脉弦小,舌红,苔白。服前方后已能平卧,但仍微咳、胸闷。原方加减:生晒参15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天葵子10g,蛇舌草15g,瓜蒌皮10g,桑白皮10g,炙百部7g,薏苡仁20g,化橘红7g,山慈菇6g,金银花15g,苦桔梗6g,木蝴蝶6g,制鳖甲15g,生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三诊:2010年7月9日。

脉弦稍细,舌红,苔薄白。患者自感服上方效果明显,遂自行守方服药至今,经当地医院复查:肿块明显缩小2/3,胸腔积液减少1/3。询其诸证明显改善,仅偶有咳喘。故仍以原方加减治之:生晒参12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全瓜蒌15g,生苡米30g,芡实仁30g,

蛇舌草15g,葶苈子10g,半枝莲15g,猫爪草15g,天葵子10g,山慈菇10g,制鳖甲15g,五味子3g,珍珠母15g,化橘红6g,炙紫菀10g,炙冬花10g,车前仁10g,阿胶珠10g,生甘草5g,28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追访:守方60剂后,经当地医院再次复查,未见胸腔积液,自感诸证悉平。

【按】肺癌或称支气管肺癌,为最常见之恶性肿瘤,而胸腔积液为其晚期之常见并发症。本案理化检查结论为“肺癌伴大量胸腔积液”,可知肺癌之辨识,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引现代科技成果为孙老师所用,则更易“知犯何逆”,以增进中医辨证之准确度。本案四诊合参,断为气阴两虚、痰热互结之证,故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痰、利水渗湿治之。守法守方,历经150余日,终使其得以绝处逢生,诸证悉平。其中蛇舌草、半枝莲、猫爪草、天葵子、山慈菇、葶苈子、制鳖甲、珍珠母之联合攻邪之功固不可没,而始终注重扶正为其基础,其组方原旨实乃获得良效之指南。

4.2直肠癌案

直肠癌,气阴损于上,热毒聚于下,故需上下兼治,癌变在直肠,则药取灌肠可及,故可内外兼治。

胡某某,女,56岁。

初诊:1996年9月1日。

脉细涩,舌质淡,苔白。1月前发现大便不畅、带血,疑为“痔疮”。于1996年8月27日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行病理切片(病理组织检查号:224211),报告:直肠乳头状腺瘤,灶性癌变。证见乏力、头晕。询其大便次数基本正常,大便带血,色鲜红,偶见色黑,背胀。此乃气阴两虚,热毒阻肠。法当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止血。拟方:西洋参10g,生北芪12g,制首乌l5g,槐花炭15g,大蓟草l0g,仙鹤草12g,蒲黄炭15g,地榆炭12g,金刚蔸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蒲公英15g,嫩龙葵12g,桑寄生12g,怀山药15g,生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另:外用蛞蝓液保留灌肠,每日1次。

二诊:1996年9月8日。

舌脉如前。头已不晕,大便未带血,稍稀,自觉无特殊不适。原方去地榆炭,7剂。仍用蛞蝓液保留灌肠,每日l次。

三诊:1996年9月29日。

1996年9月26日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行肠镜检查,报告为:进镜顺利(18cm),结直肠粘膜光滑,未见肿块。患者无特殊不适,要求服药巩固疗效。原方加减:西洋参10g生北芪12g,嫩龙葵15g,槐花炭15g,金刚蔸15g,怀山药15g,制鳖甲15g,川杜仲12g,蒲公英12g,谷精珠12g,仙鹤草12g,大蓟草12g,生苡仁20g,生甘草5g。7剂。嘱:不再用灌肠法。

追访:病情稳定,后再遵上方略施加减14剂后,患者自觉无不适而自行停药,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直肠癌属中医学之“肠风”、“脏毒”范畴,乃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该病需内外合治,功补兼施,且需注意饮食、生活环境之调摄,维持气血畅通,防止气滞血瘀。本案之治,关键在于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止血之方、证相符,且扶正祛邪兼顾,服药灌肠兼施,故收良效。其中,蛞蝓液保留灌肠为余所创,用治直肠癌屡治屡验。(作者:马鞍山市中医院肿瘤科 魏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