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痰多、心中嘈杂?温胆汤帮您清除体内垃圾

文 / 小时光健康
2021-02-19 18:15

在我国漫长的中医中药历史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养生增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现存的有关文献约有200余种。既有专著,如宋代陈直著的《养老奉亲书》和清代曹慈山著的《老老恒言》等,也有在医药学著述中列专门章节的,如先秦的《黄帝内经》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今天要介绍的温胆汤就来自《备急千金要方》。

温胆汤的来历

温胆汤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该方所用药材有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桔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温胆汤是为失眠而设。宋朝陈无择加减化裁,将其收录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氏温胆汤方中的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增强理气化痰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升降相宜,温凉兼进。方中化痰之品虽多,但并非专为化痰而设,其还具有理气补脾、调和中焦之功效。

该方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减生姜量、增用茯苓而成,由此温胆汤的使用范围得到了扩展,故后世所用温胆汤多以《三因方》温胆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变化。

温胆汤主治:眩晕,呕吐,失眠,心悸,嘈杂,癫痫等,具备胸痞痰多,口苦微渴,舌苔黄而腻,脉象滑数的胆郁痰扰证。一般参考剂量为:陈皮10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6克,竹茹10克。

什么是无形之痰

胆郁痰扰证所说的“痰”的含义是中医的无形之痰。中医所说之痰有两种:有形的痰和无形的痰。有形的痰与今天我们看到咯出的“痰”是一样的,无形的痰与我们现在说的“血液黏稠”有相似的含义。痰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认为,由于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全身,而在体内异常聚集,形成一种病理代谢废物,就是人体内的垃圾。一般黏稠的称之“痰”,稀薄的称之“饮”。痰具有秽浊、黏滞、稠厚的特性。

判断无形的痰有4点可以参考:

1.肥胖。肥人多痰,脂肪符合痰的特性,是汇集在人体内的水湿秽浊部分形成的。

2.舌苔厚腻。厚腻的舌苔是水湿秽浊过多的最直观表现。

3.肿瘤。凡肿块不红,呈结节状,按之软,或内有黏液或果冻样物质的,中医都称之为“痰块”。

4.滑脉。这是中医判断内有痰湿的诊断依据。

临床上有“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也有“痰迷心窍”的说法。“痰”可以导致很多疾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疾病、小儿抽动症等都与痰有关。

加减变化显神通

温胆汤是一首治痰之效验方,其“温”取温和之意,欲求胆腑清静,胆气安和,使胆腑宁静温和而能司其所主。临床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减药物。口苦者加黄芩,即黄芩温胆汤;心烦不寐者加黄连,清心除烦,即黄连温胆汤;若大便干结,用大黄温胆汤;若头晕,加天麻,即天麻温胆汤,或是天钩温胆汤;如果痰热较甚,合入小陷胸汤,则称为陷胸温胆汤;若失眠者,合入酸枣仁汤,称之为枣仁温胆汤;如果有心气不足,用加减十味温胆汤;如有黄疸者,选茵芩温胆汤。

随着现代生活环境和方式改变,人们体质出现了形盛体实、痰湿(湿热)蕴积(体内垃圾堆积)的特点和倾向,这也是失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高发病率、低年龄化的根源之一。温胆汤组方简单,疗效确切,只要准确把握好胆郁痰扰的证候特点,用其清热祛痰调和胆胃,清除人体内的垃圾,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