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何资格称“古中医”?

文 / 健康的打算
2021-01-31 18:11

中医历史理论文化科普第四十七弹。

有中医爱好者diss我,说我是在掘中医的坟。意思是我科普中医历史的过程里,出现了很多与今天中医爱好者认知相左的概念。

我就纳闷了,你的认知与历史相左,你不去努力学习,反而认为我在毁中医。

那意思是大家把头埋在土里,对于那些完全相悖或者错误的中医理论文化历史视而不见?

这样中医就能崛起了?

那你既然已经认为我在掘中医的坟,那我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我们就继续从中医的根子上来看看,你今天所谓的中医到底是个什么底色。

我今天要科普的,就是比《黄帝内经》还有古老的古中医学——汤液经学

汤液经学的历史要追溯到殷商时期,比《黄帝内经》的历史要早1000年。

汤液经学相传是商朝宰相伊尹所创,因为伊尹爱好做饭,所以在做饭过程中通过调配不同的食材和调味料,最终发明了“汤剂”和“方剂”。

伊尹的故事充分证明了,不想做厨子的宰相不是一名好医生。

汤液经学和基于黄老道家的《黄帝内经》不同,它并没有五行理论,而是采用伏羲十六卦学说(伏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传说中的“神医”)。

而且汤液经学中的阴阳,也与《黄帝内经》的阴阳大相径庭。

《黄帝内经》里的阴阳源自董仲舒的“天有十端”,也就是阴阳、五行、天、地、人。

而汤液经学中的阴阳以“立竿测影”之法,定日影之长为阳,日影之短为阴。所以在殷商时期的阴阳,其本质类似一种计量工具。

和《黄帝内经》里“五行推阴阳”的方法也不相同,汤液经学的推导结果是这样的:

立春为少阴之阴坤,春分为少阴之阳艮。

立夏为太阴之阳坎,夏至为太阴之阴巽。

立秋为少阳之阳震,秋分为少阳之阴离。

立冬为太阳之阴兑,冬至为太阳之阳干。

你可以看到汤液经学里有少阴少阳的概念,但却没有五行的片言只字。

而且阴阳明显对应的是节气,则与五行无关。

所以如果中医爱好者们强调“尊古”,那也应该尊的是汤液经学,而不是《黄帝内经》。

汤液经学为何消失了?

这就要提到一个人,就是著名的汉武帝——刘彻。

刘彻这个人除了喜欢打仗,他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他任内,他在宫内设置了掌管文化宣传的官职——博士。(没错,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士就是从汉武帝这里诞生的)

大概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将掌管《易经》、《仪礼》、《书经》、《诗经》、《春秋》的博士整合成一个职位,这就是“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在汉景帝时期开始提倡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汉朝经学大类之一,其主要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

是不是很耳熟?

没错,今文经学其实就是黄老之学爹,就是《黄帝内经》的爷。

因为汉朝推崇今文经学的缘故,汤液经学作为“旁门左道”就逐渐流入民间,以黄老之学为内核的《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爱好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其实是今文经学非常晚近的产物。

据考证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不会早于汉宣帝时期,大概就是公元前50年左右,所以你要说《黄帝内经》这东西是有多“古”,那在中医的整个历史来说实在是排不上号。

好了,请问各位中医爱好者,你们所尊崇的“古中医”,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