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解惑: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文 / 大健康小乐趣
2021-01-07 00:10

在《素问·举痛论篇》有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此言寒邪侵入背俞之脉,致使血脉凝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俞内注心(腹),“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之谓,所以背与心(腹),相互牵引作痛,用手揣按,就会出现发热的“得气”感觉,疼痛也随着发热的得气感觉而消失。那么揣按在什么部位方能获得“热气至”和“痛止”呢?

《灵枢·背俞》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指出按压背俞穴可使疼痛缓解或消失,但却极少有热气至的感觉。《灵枢·岁露论》说:“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夹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指出伏冲之脉入于脊内,“伏冲之脉在脊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张景岳),按压夹脊不能达及病所。而《灵枢·百病始生》说:“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两股,如汤沃之状。”这即是说,用手揣按在应手而动的伏冲之脉方能获得有热气来至,且沿两股下行,其势宛如热汤浇灌之状。而这种热气至的得气感觉又恰要“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的关键所在。那么应手而动的伏冲之脉究竟分布在何处呢?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这又指出伏冲之脉位于腹部。伏冲者,伏行于腹部之冲脉(张志聪)。其所以有以上两种说法,基于冲脉循行分布的特点所致:

冲脉起于胞中,其上行的主干分为前后两支:后支入脊内,与督脉相并上行,《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前支循腹挟脐,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由此可见伏冲之脉的分布部位,即是冲脉分布于体腔深部的主干部分。

明代《按摩经》云:

指下气动即是病,

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

呼吸二七把手松,

两脚就如火来烤,

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

此是积聚在内横,

一样按法往下送,

淤气下降病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

抬手热气散如风,

一样按摩三五次,

腹中轻快病无踪,

是寒是火随气降,

七疝原来是肾经。

盘脐有块俱是气,

按住犹如石块形,

重按轻揉在指下,

朝夕按摩要费功,

按来按去气血散,

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

按之有动气脉横,

丹田不通生百病,

体衰身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

曲骨动脉名气冲,

一连按动三四次,

小腹淤气往下行。

以上所言的穴位,是腹部按摩所运用的主要穴位。其中: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和气海穴,是任脉主干位于腹部的穴位;石关、肓俞穴,既是足少阴肾经位于腹部的穴位,又是冲脉寄附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气冲穴虽隶属于足阳明胃经,但又为冲脉之所起始部。这说明腹部按法所按压的部位,是在冲脉主干位于腹部前支(伏冲之脉)和任脉主干位于腹部的穴位上进行。其所以选用任脉的穴位,则是由于冲、任二脉“一源而二岐”(滑伯仁)的缘故。腹部按摩正是通过伏冲之脉直接影响冲、任、督三脉的功能,进而对十二经脉的气血产生影响,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取得治疗脏腑及其与脏腑相连属器官组织疾病之目的。

从以上不难看出“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只有揣按在伏行于腹部冲脉的前支(伏冲之脉)和任脉主干位于腹部的穴位上,方能获得。至于按压背俞穴虽有止痛之功,却少有“热气至”之象,故不能同一而语。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