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中医药越发受重视,越来越多人相信中医,却少有人选中医
导 读
中医作为中国国粹,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在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有42.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94.68%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相信中医的人却未必选择中医。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药价格并不亲民
中医药发展的道路崎岖坎坷,时有拦路虎出没。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又一“拦路虎”。一些病人本以为中医药不值钱,结果一看药价就打了“退堂鼓”。
北京的杨女士身体不好,这两年一直用中药调理,每周花销约600元。“我记得小时候,中药的价格一直比西药便宜,很多人生了大病治不起,都会求助中医中药,物美价廉。可现在怎么这么贵了?”
中药价格贵,不仅老病号吃不消,偶尔吃中药的人也对药费有点吃惊。广州的翁女士痛经多年,怕老吃止痛药有副作用,转而来到中医科。拿到中药处方,她大吃一惊:“7天的药量就要700元!中药太贵了!”
“很多人看到川贝比较贵,只好去找作用类似的西药代替。”多家药材店老板反映,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中医药的吸引力也因此在逐渐下降。
“不可否认,部分中草药的价格确实在涨,比如白芷、川芎和生地三类大宗中草药的价格,相比2007年分别涨了50%、56%和82%。”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龙主任对此也是深有同感。
中医被误解不能治急症
人们常说中医是“慢郎中”,真要得了急症,还是要去看西医。“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出于对个人健康考虑,57.8%的受访者表示当得了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关节炎)或者病后需要调养身体时才会选择看中医,只有0.7%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得了急症的时候选择看中医。另外,在被问及中医的缺点时,有25.6%的受访者认为中医是治不了急症的。
众所周知,现代西医具有先进的急救手段,比如输液、输氧、输血,尤其是外科手术的急救等等。毫无疑问,西医确实善于治急症。但中医没有西医这些先进手段,是不是就不能治急症呢?其实,中医也善于治急症。
临床工作中,在诊断明确、认证准确、用药精当的前提下,经常发现看似越急越重的病,中医诊治起效就越迅速。而之所以出现中医是“慢郎中”这种误解,是因为中医治疗的慢病太多,给人造成了一种“中医只能治慢病”的假象,这也恰恰预示着中医危急重症阵地的不断丧失。
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需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曾经一位80岁生命危急的老太太,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诊断后用红参急煎,给老人灌服后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脸色就有转好,眼皮动了一下,脉搏也逐渐有力。这件事情让大家感到吃惊,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
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
在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伤寒论》和六经辨证在中医药典中有着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这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被认为非常有效。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病的治疗。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而温病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
由于多种原因,如今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也减少很多。因此,在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中医急诊学科体系如何更好地建立,对中医急诊病名的研究,急救技术、急救药物的用药途径及评价等,均值得潜心去研究。
中医药为何不再“平价亲民”
近年来,社会对中医药更加重视,导致中药材的需求量上升。而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供应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种植成本高、收益低,药农不愿把资金投入中草药的种植上,致使产量减少。以川芎为例,若一亩地的产量是200公斤,按每公斤19元的收购价计算,去掉肥料等成本,药农一年的收入仅1500多元。
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中药经销链条,致使疯涨的价格并未转化成药农的收益。仍以川芎为例,药农的收购价约为每公斤19元,从收购商到药厂,再到医院药房,经过层层倒手,其价格至少涨了5倍。
第三,加工工艺落后,导致成本增加。中药产品要经过采收、加工、炮制等多道工序。任何一道低效的工序都会增加成本。比如中药饮片,仅封装、分发,价格也会增加不少。
第四,一些商家的囤货行为,使中药材显得奇货可居。
中药材涨幅严重时,整个产业链容易因大型企业囤货而被控制,批发商都会叫苦不迭。
不过,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是周期性的变化。但是适当调整中药材的价格,是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需要国家相关机构介入,并制定对应的措施来保持中药材价格的稳定。
中医药如何赢回人心
中医药在今年疫情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广泛地认可,更多人相信并开始学习中医,但中医的发展与传承还任重道远,如何再次赢回人心,还需要做一些努力:
- 加强中医药科普,中医药一直在国人心目中自带神秘色彩,而人们往往对不了解的事情,都会带有敬畏的心理,从而敬而远之,这对中医药的普及与中医药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 大力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匮乏,导致中医药发展乏力、进展缓慢,中医药人才既是中医药的代言人,也是践行者,同时也是取信民众最关键的一环。一代名医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是跨时代的,也是最容易再次赢回人心的。
- 加强中药材的管控与协调,推进中药材广泛种植,传承优秀的中药材炮制方法,稳定中药材物价,尽量贴近民众所需,让中药材使用走进千家万户,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依靠大众的支持与重视,希望中医药之光再次闪耀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