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谈判首日成果,中成药降价1/3

文 / 格隆汇
2020-12-15 18:26

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正紧张进行着。

回顾过去几年,每一轮创新药谈判都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尤其在纳入品种、降价幅度等方面,都将影响相关药企未来经营状况。

第一轮医保谈判始于2015年,由前国家卫计委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参与谈判的3个品种: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价格平均降幅58%左右

2017年,人社部公布第二轮医保谈判结果,其中涉及利拉鲁肽注射剂等36种药品,包括肿瘤靶向药、心血管病用药以及血友病等重大疾病的药品,平均降幅达44%,降幅最高达70%。

2018年,由国家医保局主导的抗癌药领域的专项谈判,确认17个品种纳入医保范围,涵盖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慢性髓性白血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10多种癌症治疗用药,价格平均降幅达56.70%

第四轮医保谈判发生在2019年11月,共涉及150个药品,其中包括119个新增谈判药品和31个续约谈判药品,主要覆盖癌症、罕见病、肝炎等10余个临床领域。119个新增谈判药品谈成70个,价格平均下降60.7%。31个续约药品谈成27个,价格平均下降26.4%。

从前四轮谈判来看,几乎新增纳入医保范围的相关品种价格腰斩,2019年价格降幅更是被外界称之“灵魂砍价”,首次超过60%。

相比于去年,今年的医保目录调整方案有所改变,首次实行了企业自主申报方式,并将新药上市的申报截止时间延长至8月17日之前。

这一举措增加了参与医保谈判的药品数量,据今年9月医保局披露共有751个药品通过了医保目录调整形式审查,但最终进入谈判的有多少品种,官方并未公布。

截至12月14日,首批中成药企业谈判结果已出炉。据悉,该公司相关中成药最终降价1/3左右。相对于2019年降价60%,此次谈判降幅相对“温和”。从现场氛围来看,有药企称,现场价格压得非常低,砍价幅度比去年还要大;也有药企透露,正常报价即可,不用太过于紧张。

与化药相比,中成药由于工艺、原料的差异性,质量的均衡性较难评判,且中成药适应症较广泛、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泛,集中采购复杂程度较高。因此,之前国家集中采购主要集中在化药领域,对于生物制品及中成药的带量采购还停留在地方层面。

随着我国化药领域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中成药的带量采购也将逐步推进。今年7月15日-1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

(图:2011-2019年中成药市场规模及增速;来源: 国家统计局,粤开证券研究院)

2019年,我国中成药市场规模为5271.73亿元,同比下降7.96%。近年来,中成药市场规模震荡下行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部分中成药营销模式存在瑕疵,各地政府相继出台重点监控目录限制中成药“野蛮生长”;另一方面,说明书修订风波持续发酵,近年来,一批中药说明书被要求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进行修订,如蒲地蓝、脑心通胶囊等。

此外,政策监管趋严也对中成药的处方量造成了一定影响。2019年7月,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规定非中医类别医师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具中成药处方。这也意味着,西医师短期内无法开具中成药处方。

2020年版医保目录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但根据以往经验,创新药上市后纳入谈判目录,以较大价格降幅换取放量契机,已逐渐成为常态化。当前中成药医保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中成药此次进入国家医保谈判可谓是一次“补考”,这或许会直接影响中成药的临床数据,及行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