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百病之母!名医薛雪的故事,教你清痰养心,请细读

文 / 健康科学饮食
2020-11-12 09:20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碎玉篇·上卷》、《中药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继续跟你讲医案、说故事、聊中医。

我跟你说的,依旧是清代名医薛雪的故事。

薛雪,有的说生于1661年,卒于1750年,还有的说,他生于1681年,卒于1770年。这个人有一个号,叫做一瓢。所以,当时就有人叫它薛一瓢。

和薛一瓢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名医,叫做叶天士。这两个人啊,可以算得上是两座高峰,谁也不服谁。来找薛一瓢看病的,薛一瓢就问人家,你找叶天士看过没?找叶天士看病的,也会被问及,你找薛一瓢看过没?总之,如果对方没看好,你在我这看好了,说明我的医术高一点。所以在当时,两者都想占上风,争了一辈子。

有一次啊,薛一瓢遇上一个患者。他的病也挺奇怪的。

啥病啊?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心中忽然慌乱不堪,胸闷,大脑中一片空白,得好一会儿才能缓过来。

这个病,时作时止。有的时候,好几天也不发作一回。有的时候,一天发作好几次。

后来,这个患者就找到薛一瓢了。

薛一瓢就问了,你这个病,叶天士给你看过没?

患者自然知道这里头的原委,说道:“天下谁人不知一瓢先生的医术是最高明的?我没找叶天士,只请您看”。

此话一说,薛雪心中比蜜甜。他知道这是人家在恭维他,但是心里头还是美滋滋。

薛雪仔细查看,发现患者苔腻,脉滑,就问患者:“你每次发病之前,都干什么了”?

患者想了想说,没干什么啊?犯病以后,我在家静养。感觉没事儿了,就出去了。在外头没几天,又犯病了,还得回家休息。

薛雪追问:每次出去,都干啥去了?

患者说,我是个小生意人,免不了和朋友应酬啊。跟人聊事情,除了吃酒,就得吃茶啊。

薛雪一听,心中有数了。他提笔写了一张配伍,用到的药材是白术、远志、半夏、陈皮、姜皮、茯苓、菖蒲。具体的用量,已经无法考证了。

薛雪告诉这个人,今后不要再碰酒肉浓茶了。这些东西会生痰。痰蒙心窍,才生成了你的病。

后来, 这个人遵薛一瓢之法调养,果然再没有发作过。

这里头什么原因啊?

其实, 说来也简单。这个人脉象滑濡,苔腻,说明体内有痰湿无疑。这痰湿哪来的?源于生活习惯。这个人自己也说了,他为了生意,免不了吃酒吃茶。酒肉浓茶,必生痰湿。痰湿上蒙于心,于是就心慌、神志不清。痰湿阻滞气机,于是就胸闷。

薛雪通过对患者生活习惯的考察,对这个病因病机有了基本认识。于是他用了二陈汤化裁,应对这个事儿。

二陈汤,是中医的老方子,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基本组成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陈皮和半夏,越陈越好,故而叫做二陈汤。它号称中医除痰之总剂。其中,陈皮行气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茯苓健脾利水。甘草和中。

在这个基础上,薛雪用白术增进健脾除湿之效,用姜皮利水,用菖蒲、远志来开窍醒神。这就是来龙去脉。

其实,薛雪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也是很常见的。故事里这个患者的病,在我看来,无外乎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之类的毛病。而薛雪的这个治法,的确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其实,我自己就碰上过此类患者。他们多有繁忙的工作,跑生意,应酬不断。忽然就有那么一段时间,心中惊悸不安,连听个电话铃声都觉得心惊肉跳。到医院检查,就是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发现脉滑、苔腻,证属痰浊扰心。这个时候,用除湿化痰开窍之法,是比较好。这类人太多了,比比皆是。

这充分说明,痰,的确是百病之母。尤其是心病,更是如此。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中国人今天的生活方式,从饮食到作息,无不是给痰浊的产生,提供了大量土壤。所以说,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来反思、重视。

好了,这个问题,我就说这么多吧。中医故事有很多,中医故事很精彩。我的讲述,不过是打开了一扇窗。这里头更多的风景,还需要您自己多读、多学习、多领略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