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重洋,用中医药为华裔同胞解决肺部肿瘤问题
1972年,王女士出生于河南信阳,自幼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4岁便开始学习戏曲及中国古典文化,她15岁那年,正赶上电视剧《红楼梦》热播,剧中人物服装四季分明的款式,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这一应俱全奢华的美,深深撩拨了她的心弦,使她一下子爱上了服装美学,后来又专门跑到温州,系统学习了服装设计。
“既然选择了学服装设计这一行,就一定要到最时尚的国家去看一看,增长一下见识。”这个想法在徘徊了数年后因缘成熟,2001年,王女士远赴意大利。
又过了几年,凭着自己的天赋、悟性和精进的努力,一间意大利服装公司看到了她的潜力,聘请她设计样衣,这个机会让王女士敲开了意大利时尚界的大门,并由此逐渐站稳脚跟,后来一直攀爬到公司的设计总监。
2019年夏天,当她紧锣密鼓筹划着开一间属于自己的设计公司那段时间,由隐到显,开始出现咳嗽、胸痛、胸闷气急现象,在不得不做了体检后,报告显示:两肺结节(多发)性病变,纵膈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肺癌。
肺癌,这两个尖锐惊悚的字眼出现在她的体检报告中,如闪电般击中王女士的心脏,瞬间颠覆了她浮华绚丽的日常,使她陷入无助、绝望、恐慌的泥沼,如虹落红尘。
我们推测,她染此重疴的原因,除了她拼命做事所引发的体能损耗、免疫力下降之外,作为时尚之都、同时又是鞋子之乡的米兰,在鞋子的生产过程中,小污染物颗粒高密度的弥漫,更是她致病的罪魁。
家人安慰她说:意大利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高,大可放下焦虑,专心治疗。
可现实是残酷的,除了要面对每年30,000- 40,000欧元的高昂医疗费,放化疗所带来的全身酸痛、免疫力下降、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肝肾不适、白细胞下降等毒副作用,无一例外、悉数光顾到了王女士的身上,让她对自己千疮百孔的身体感到了厌倦和绝望。
她的微信朋友圈,也一改原先的红火与绚烂,满屏灰枯之色,字里行间流露的,除了心灰意冷和绝望,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远在国内的亲戚看到后,建议王女士转头看中医,哪怕只是做一个尝试,并给她讲了自己多年顽固胃病被中药疗愈的故事。
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浸淫了近二十年的王女士,对中医的印象,只剩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可此时自己已陷入绝地,是一根稻草也要伸手抓一下。
2019年11月1日,西方万圣节的上午七点多,王女士点开张老师的微信视频,与意大利有七个小时时差的国内已是下午两点多,张老师刚刚在仲泰堂的诊室坐定,就听到了微信的振铃,点接以后,就看见了王女士憔悴的面容。
中医辩证的过程是望、闻、问、切,远程视频会诊,除了切脉这一步骤无法实现外,前三步都毫无障碍。
“望”,也叫做面诊。远程会诊的“望”,主要是通过患者自拍的照片、或者直接视频,来观察她的面色和舌苔。
“闻”,主要是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气息,来判断她的精神状态。
“问”,通过语音或文字,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各种不良症状以及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等。
“切”即是切脉,远程诊疗自然无法实现手与手的碰触,但通过汇总前三个环节所采集的信息,再结合参照病人的各种病理报告,再做严谨的辨证,病情的全貌基本会浮出水面。
当然,如果实在无法准确确诊的,就需要患者亲临现场了。
借由视频,张老师通过上述望闻问一系列严谨的流程,获取她咳嗽、痰中带血、胸痛、胸闷气急、声音嘶哑、发热、消瘦等一应症状,再结合王女士的病理报告,辨证她属于气阴两虚。
治疗方法也呼之欲出:益气养阴,化痰抗瘤。
然后依“方证对应”之理,开方子如下:
知母、黄芪、天麻、煅海浮石、莪术、当归,陈皮、金荞麦、清半夏、百合、白英、熟地、青皮、茯苓、胆南星、地龙、焦山楂、守宫,外加干姜等,用水煎服,其中煅海浮石先煎30分钟,每日一剂。
药开完了,因为涉及到国际快递,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邮费昂贵的问题——两个月的中药将近一麻袋,直接邮到意大利的费用7000多,竟然比药还贵——最终,王女士联系了上海的亲戚,先把药寄到上海,再由上海寄出,才最后降低了费用。
一麻袋的中药在路上走着,意大利那边的王女士,把新置买的陶瓷煎药壶洗了一遍又一遍,严阵以待,等着希望的到来。
煎药、服药的过程繁琐而辛苦,王女士和家人却不厌其烦,严遵医嘱,一丝不苟地执行,在整日弥漫中药味的房间里,默默期盼她身体的好转。
那一副药里头,君臣佐使配伍齐全的几十味中药,先是经过胃肠道尤其是小肠的吸收,不同的药循着不同的经脉路径,再通由血液运送到五脏六腑,合力重整她体内的生态平衡,一点一滴改善着病灶的亏空。
“药不对症,用船装,药对症,只需半碗汤”,在王女士服药一个月后,咳嗽、胸痛、胸闷气急、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现象明显缓解,快两个月的时候,她原本因病消瘦的身子,竟然增重了五六斤,显出了温润的健康色。
2019年,在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夕,王女士再次去米兰的医院做了CT检查,显示肺部结节,纵隔淋巴结已基本消失。
接下来就是王女士通过祖国的中医药和锻炼进行康复的过程,我们留待下一期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