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所以鼻堵!一张治鼻窦炎的老方子,化痰+通鼻,流传三十年

文 / 健康传播大使
2020-10-10 14:07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说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藏象生理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咱们的鼻子。

鼻子,是咱们身体和外界沟通的为数不多的渠道之一。鼻子要是堵,我们可就太难受了。

但偏偏有一类人,一年到头鼻子都在堵。这就是鼻窦炎患者。

老早年儿,我跟师学习的时候,遇上这么一个女性。她当时特别年轻,还不到20岁,但是鼻子堵、流鼻涕已经持续6年了,是地地道道的老患者。经医院诊断,为鼻窦炎。

当时,她的症状十分严重,表现为鼻涕量大、色黄、粘稠,而且味道还特别臭。那个恶心劲儿啊,别提了。一个女孩子,得这个病,身心遭受巨大的伤害。

与此同时,她嗅觉基本丧失,香臭不闻,鼻塞不通气的同时伴随头痛,而且口苦、咽干、胸闷、咳嗽,心情烦躁悲观,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象数。

花季少女,有这等难言之隐,心态上的失衡是可想而知的。六年来,她经过无数次治疗,希望一次次被破灭。所以等她求到我老师的时候,几乎是身心俱疲,对人生不抱希望了。

我老师了解情况以后,吩咐我到他的休息室,找来一个褐色的笔记本。

我去了,很快找到,拿给他。我老师简单翻几页,就找到一张用文字记载的配伍。他用手指指着上面工工整整的小楷字,对我说:“你看,这就是痰热蕴肺,鼻窍不通。我们就用这个思路,化痰热,通鼻窍。她现在鼻子里头流出来的东西,都是痰”。

于是,我老师几乎原封不动地,把配伍写给患者。方见——

桑白皮30克,地骨皮12克,炙甘草12克,粳米10克,玉竹、沙参、麦冬、茵陈、薏苡仁各20克,茯苓2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令人惊喜的是,患者药用十多剂,诸证悉平。黄鼻涕没了,鼻子通了,嗅觉恢复了。就连咳嗽、心烦、便干、口干等现象,也都消失了。

我老师看到这样的结果,兴奋地说:“这就对了,这就对了”!

现在,我郑重地请有鼻窦炎的患者,认真抄录和体会上面的配伍,以及辨证要点。请你相信,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它的价值在哪里啊?我慢慢地说给你。

读者朋友,你记住,一般的鼻炎也好,鼻窦炎也好,从鼻子里流出来的鼻涕,中医看都是“痰”。我们的肺,主输布津液。如果肺的功能因为种种因素受影响,输布失常,则津液聚而成痰。痰从鼻子里流出来,就成了鼻涕。这是中医的认识。

对上文所述的女患者而言,她的肺里头啊,就有痰,而且是一股热痰啊。怎么知道?舌红,苔黄腻,脉数,这是不是有痰热啊?大便干、小便黄,口苦咽干,这是不是说明有热啊?痰热扰心,所以烦躁自卑,痰热蕴于肺,所以咳嗽。痰热从鼻窍流出来,就成了粘稠的黄色鼻涕。

所以说,你看到的是她鼻子上的问题,其实,真正的根儿在身体里头。这就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不同。现代医学,只去治你的鼻子,中医却要调整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没有痰热这堆“垃圾”了,你鼻子上这几只“苍蝇”,自然就飞走了。

于是啊,你就看到上头这张配伍了。为了您看着方便,我再描述一遍:桑白皮30克,地骨皮12克,炙甘草12克,粳米10克,玉竹、沙参、麦冬、茵陈、薏苡仁各20克,茯苓24克。

这里头,桑白皮和地骨皮负责清肺热。茵陈、薏苡仁、茯苓负责化痰湿。痰热之邪,由此可以消除大半。肺属金。痰热蕴肺日久,肺气受伤,于是需要补肺气。所以用炙甘草和粳米,补脾胃,取培土生金之意。玉竹、沙参、麦冬滋补肺阴,缓解热邪伤津的局面。这就是基本意图,简单明了。

我这么一说,你明白了吧?

其实,关于这个鼻炎、鼻窦炎,我写过很多文字,介绍了很多思路和经验。我的观点是,大部分人,需要以肺论治。或肺阴不足,或痰热蕴肺,总之,离不开一个肺字。这是大多数的情况。我上面所述,很典型,是痰热蕴肺的治疗思路。我希望大家能认真领会一下。

顺便说一下。我前面提到的这个配伍,最初载于1991年的《浙江中医杂志》。它是将近30年前的东西。我认为它值得一说,故而拿出来和您一起欣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