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英雄 | 邹旭:“拓荒”在雷神山,银针圈粉无数
邹旭
他是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弟子,17年前非典一役在大师的带领下用中医药挽救了众多患者性命,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妻子、同样奋战一线的急诊科护士长;驰援武汉的第一次专家会诊,他现场施针帮助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快速缓解了症状;十天后,他请缨前往雷神山医院,带队开辟了第一个中医病区,半个月内送走过半住院患者痊愈归家。他就是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六病区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援助雷神山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遇事不能慌,办法总比困难多。很高兴我们的中医能再次发挥作用。希望阳光早点到来,给我们更多的力量。”愿雾霾早日驱散,阳光照耀在武汉这座城市,赋予我们更多的温暖和能量,早日战胜疫病。疫情结束后,我会继续回到广州的病房,用中医帮助更多的人。携银针首次会诊查房,挑战抢救重症患者2月9日,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和另外两名中医专家驰援武汉,奔赴武汉市汉口医院参与专家会诊。此时,该院副院长张忠德已经作为国家中医专家组副组长在武汉奋战了半个多月。中医会诊在疫情防控中得到认同,邹旭是该院第二次补充驰援力量的三名专家之一。3天内,他们就开展了中医协同查房96人次,为65位患者辨证施针用药。经过诊治后,许多患者病情逐步缓解。一个多月过去了,邹旭对在汉口医院的一次中西医查房印象挺深。2月15日,他和西医同行会诊一名重症病人,当时病人心跳达到了140、呼吸困难,血氧下降到60,整个人焦躁不安、出汗,无创呼吸机都已经帮不了他,作为西医来说,这个时候只能是马上插管,病人会比较“遭罪”,而且一旦插管,死亡率也会很高。“什么都用过了,没有更多好办法,不如请邹教授看看中医有招没?”西医同行邀请“出招”,“可能也是想考一考我,考一考中医吧,切磋一下的意思吧。”邹旭开玩笑说。“那就姑且一试。”邹旭拿出了平常一直随身携带的针灸针,这是中医针灸第一次应用在汉口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上。““中医针灸有时候确实神奇,轻症看不出来,反而重症你马上能看到效果,很有挑战性。”在患者下肢、上肢几个特定穴位施针,随着细针捻转,慢慢地,五分钟、十分钟,患者平静下来了,呼吸不再急促,心跳也慢下来了,血氧上了80、90,无创呼吸机又开始奏效,病人不需要插管了。次日,这位重症患者的心跳呼吸血氧各项指标都恢复了正常。针灸的效果可谓“一针走红”,一改大家对中医“慢郎中 ”的固有印象。邹旭在汉口医院的会诊愈发忙碌。“针灸针我还真不是特地带进隔离病房的,只是平时看诊都习惯了随身带着,出差上飞机都带着,随时能帮人。”邹旭说,其实针灸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刺激几个常见穴位,调动身体自身抗病机能,让血氧的被动消耗减少,有利于恢复。
就在抵达雷神山的第三天,下午2时开始,不到3小时,病区48张床位收满患者,其中有2名危重患者使用了呼吸机。患者到了,邹旭马不停蹄,开始指导医疗队进行床边诊察,每位患者都要抽血、测量指尖血氧,结合影像资料进一步判别危重程度,轻症的要防止转重;重症的要缓解症状,全都要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30床的阿伯病情非常重,一进来就用上了呼吸机。邹旭为他诊脉后开始针刺治疗,不多久,阿伯气促症状开始好转,血氧也慢慢上来了。邹旭又向医疗队队员讲解:现在在最新版诊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新冠肺炎是一种毒性炎症反应,人体正气受损,要“扶正救肺”,针灸有时不能持久,还要配合中药。邹旭为阿伯开了从广东带来的中药免煎颗粒,第二天早上,阿伯已经不需要呼吸机了。雷神山开病区的前3天,邹旭为十几位患者施针,部分患者治疗后血氧明显改善。由第四批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广东队接管的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六病区(C6病区)已开科二十一天,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中医药的治疗。截至3月10日,病区共收治83名患者,已有39名患者符合标准出院。“平时在广州可挂不到邹教授的号,没想到他这么和气,还给我们‘发福利’,把了脉还送药。有位媒体记者还体验到了邹教授的针灸。”邹旭在雷神山的搭档——病区护士长陈二辉说。邹旭则说,“护理人员功劳很大,非常辛苦,一分治疗九分护理,他们不能倒下。把个脉看个病是很顺手的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周洁莹 通讯员 宋莉萍、王军飞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