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特约专栏主持杨富学教授眼中的丝路医药

文 / 中医药文化
2020-03-01 00:07

作者简介

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回鹘文献、中外关系史研究,兼任陇东学院特聘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出版《回鹘之佛教》《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回鹘与敦煌》《回鹘摩尼教研究》等专著 20 余种,发表论文四百余篇,译文百余篇,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中国西北宗教文献》《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等大型丛书。

贯通欧亚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中西方医学的交流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来源于网络

中医学和中医药沿着这条道路西传,而西方的医药学,如印度医学、波斯医学、希腊医学等同样也沿着这条道路东传,这种交流对促进东西方文化,尤其是医药学的发展贡献至巨,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成就丰硕。

国外如法国戴斯博(Catherine Despeux)所撰《中古中国医学、宗教与社会:敦煌吐鲁番汉文写本研究(Médecine, Religion et Societé dans la chine Médiévale: Étude de manuscrits Chinois de Dunhuang et Turfan)》利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中医药写卷,对中古中国之医学、宗教与社会之关系进行论述。

德国学者茨默(P. Zieme)和毛埃(D. Maue)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医理精华(Siddhasāra)》的系统整理,以探讨印度医学对丝绸之路沿线突厥诸民族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国内的研究成果就更多,略显遗憾的是,以往我国学者对丝路医药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丝路的东段,而对中段丝路医药的研究相对较少,西段丝路医药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同时也未能充分利用。

20世纪以来陆续公布的敦煌、吐鲁番写本和新近公刊西北简牍资料,至于西域敦煌出土的胡语涉医文献(如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佉卢文、粟特文、古叙利亚文以及古藏文等),研究成果就更是凤毛麟角。

灸法图(敦煌出土),来源于网络

充分利用楼兰晋简、和田出土《黄帝明堂经》残卷、尼雅遗址出土的医方木牍(佉卢文)、库车出土的《鲍威尔写本》(梵文医学典籍)、龟兹文医籍、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伤寒论》《张仲景五脏论》《救急单验药方》《灸法图》《医理精华》《耆婆书》《杂病医疗百方》等胡汉语涉医文献,结合相关传世史书、医书,发掘汉魏以丝路传播的医学内容,对于推进中华医学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中医药文化》自2018年始特辟《丝路医药》专栏,冀以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存量多达6万余件的敦煌出土遗书中,含有医学文卷上百件,内容涉及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养生等方面,为古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敦煌写本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如同所有新史料一样,通常都会带来新信息,备受重视,成为国内中医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病人服药(莫高窟),来源于网络

此前沈澍农沉潜多年,对这些文献研究不辍,于2016年推出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以收录资料完备,校录精良而受到学界推重。本专栏所收沈先生新撰《敦煌医药文书〈平脉略例〉文献学研究》经过细致排比,去伪存真,在排除某些原被认为属《平脉略例》的卷子之后又另增新卷,确认敦煌写本中有6个卷号属于该文献,可缀合为5个传本,进而论证文献之形成与传抄情况,认为《平脉略例》有可能在唐中晚期、由僧医编成于敦煌地区,并曾在该地区一度流行过。工作细致入微,理据扎实而逻辑严谨,为敦煌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树立楷模。

于阗是西域研究热点之一,出土古藏文材料对于阗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阗医药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乃西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因史料匮乏,罕有关注,幸而蚌巴奇本古苯教医书的发现为上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该书所载于阗导泻方“达利”散,即阿输吠陀之“达子香叶散”。这是迄今于阗、吐蕃医药交往的最早记录,也是较早将于阗医药作为一个概念提出的文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参考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刘英华著《蚌巴奇本吐蕃医书所载于阗泻药方源流考》着重考查达利散源流。征引文献广,涉及存世古印度梵文医典、近现代西域等地新出土写本(梵、于阗、佉卢文、藏文),以及古藏医文献等十余种,时空跨度大。又从是否含有竹黄的角度,将该方分为两种,进而梳理出两个不同的传本和传播路线,别有新意。这项研究,对丝路医药传播研究,特别是对于阗医药以及于阗与吐蕃文化交流史研究都有意义,值得关注。

陆路丝绸之路之中医外交可追溯至西汉宣帝时为乌孙国大昆弥狂王泥靡疗伤的记载,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医外交则可追溯至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日本求不死之药,精通医术的徐福被日本人尊为“司药神”。然而最早贯通陆路海路的中医外交则应推明代永乐年间的太医院御医郁震,王兴伊《明代郁震“一带一路”中医外交先行者考》对此有详细考证。

郁震针灸医术精湛,为金代针灸大师窦杰的三传弟子,又因其武功高强,被选为出使西域哈烈国使者陈诚的随行武官兼医官。据《太仓州志》分析,郁震并未随陈诚沿陆路返京,而是在忽鲁谟斯与郑和船队会和,随郑和出使西洋各国。

对域外文献的关注与出版近年掀起热潮,近期推出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搜罗齐备,就域外医药文献的回流与出版来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然而,对这些回流汉文文献的研究却较为欠缺。当今丝路文化研究繁荣昌盛,而中医文化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独具特色与价值,在国外开设岐黄学院主动将中医文化送出去,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亚丽《从中医东传日本看文化的异域生存》一文,探讨中医传入日本的历程、中医传入日本的传播方式,信息丰富,促进对域外汉文医籍文献的了解;对中医文化在异域生存的规律探讨,对当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既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通观四篇论文,都有一个特点,即善于利用出土新文献或其以往较少受到关注的资料以解决中国医学史上的问题,各有所成,值得推重与效法。

往期精彩

- 文化 -

点“在看”,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