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食姜
姜茶的应用太普遍了,它的流传,在一些地方已经变换了面孔。大家不妨去品味一下青海小吃——姜拌汤。
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青海之地,日照强度与昼夜温差较大。气温变化大,须防寒,所以青海人也是非常重视生姜的,青海有俗话说“吃饭不香,要吃生姜”“冬吃生姜,不怕风霜”等等。而青海人更是深知生姜对人体的诸多好处,发明出了姜拌汤。
“常喝姜拌汤,身体硬邦邦”,“喝了姜拌汤,病人转安康”。听了青海人对姜拌汤如此好评的谚语,就知道当地老百姓对它有多喜爱了。
姜拌汤的主要原料是小麦面,因为白面能补虚损、厚肠胃、强气力、止水痢,是北方人的主食。姜拌汤是白面和生姜(干姜也可以)搭配制作而成的。
具体做法是:先将适量白面( 根据需要定量)用少量水调拌后,搓成小颗粒状,但不要成糊状,下到开水锅里,即在煮沸后下入,加些切碎的生姜末和少许盐,熬滚约半小时即可食用。
那辛辣而微咸的面汤,喝下去立刻让身体变得热乎乎的,需要暖身的时节,要的就是它的辛辣味。
如果偶感风寒患上了伤风感冒,最简单的应对办法就是在趁热喝姜拌汤后,盖上被子微微发汗(“潮汗”),病人很快就能烧退、鼻通,变得爽快起来。
在青海以外的地方,北方多将类似的吃法叫做“面疙瘩汤”什么的,在秋冬寒冷季节,家家都会做来吃。当然,也完全可以将葱花、姜末一起加入,那发汗暖身的效果更是不差。
从地处西北的青海,来到湖南湘江之地。你会得遇另一种姜茶,那就是颇具特色的岳阳汨罗一带的“姜盐茶”,它又叫姜盐芝麻豆子茶。在汨罗、湘阴一带的民间,家中待客通常用的是姜盐茶。客人来后,女主人立即去烧茶。所谓“烧茶”,可以分作两个阶段,一是准备,二是泡茶。
准备阶段要做好几件事:烧开水,炒豆子、芝麻,擂姜泥,洗好茶杯,洗净一个陶罐或用大搪瓷杯、大口杯。这些工作做好后,水开了就可泡茶。
泡茶又分三道工序:
一是把茶叶、豆子、芝麻和盐放在陶罐里,倒进沸水,再把擂钵里的姜泥放进去。若是茶叶太粗,在农村多把罐子放在火上煎一下,再放芝麻、豆子、姜泥和盐。
二是摇动茶罐,让芝麻、豆子、姜、盐均匀地转动在茶水中,然后一杯一杯地倒进茶杯,这样,每杯茶里的豆子、芝麻、茶叶和水基本一样。
三是把茶一杯杯端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便趁热喝,当客人开始喝茶时,主人又泡上一罐茶,客人的茶刚喝完一大半时,主人摇动茶罐,走到客人面前把客人的杯子加满,这样反复加,直到客人喝足为止。
泡茶的工序,可依次称之为“泡茶”、“倒茶”和“敬茶”。倒茶要有技术,特别是把茶从罐子里倒到杯子里去时,如果没有技术,配料便倒不匀,甚至配料都留在了罐子底下而没有倒出来。
喝茶也要有技术,会喝的人,一边摇动茶杯,或者一边往茶杯里吹气,使配料在杯子里翻起,均匀地把配料随水喝到口里。若是不会喝的人,只能喝到水,等到敬茶三巡之后,杯子里便一满杯豆子、芝麻了。如果杯子很深,水喝干了,豆子、芝麻还留在杯子里面,不得出来,这时,有经验的人便一手端杯,一手拍杯口,豆子、芝麻便拍到了杯口,可以慢慢吃到口里了,而对于初喝这种茶的人,一般只好把手指伸进杯里,把豆子“抓”出来放进口中,这就显得很不文雅,常招来旁人取笑。
为什么形成这种独特的饮姜茶的风俗,据考证与地域水土有关。湘阴、汨罗古代滨临洞庭湖,水质不好,时常伤害人的肠胃,故此地居民喜好姜茶。而放姜就须放盐,不然味淡不好喝。
因为一位历史名人受益于这种姜盐豆子茶,于是人们也用这位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这就是“岳飞茶”。据说在南宋绍兴年间,岳飞被朝廷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带领兵马南下。但是士兵一到南方,因水土不服生病的人增多,不仅影响了作战,也影响了士气。岳飞吩咐部下熬含盐的黄豆姜汁汤当茶喝,以助祛病胜疾。果然士兵中的疾病迅速减少。军营周围的老百姓一看,也学着沏这种有保健祛病功效的姜茶。一时间在湘阴包括今日的汨罗周围流行起来,并延续下来。
其实,溯源姜盐茶,也可以有更久远的源头。唐代有饮配料茶的古风,而姜盐茶实有承“唐风”之韵。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结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谚来看,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姜的不同使用方法,其实是有所选择而且灵活变通地运用了生姜的保健功效。
历史上,茶从中国传到国外后,沸水冲泡的饮茶方式,大大减少了胃肠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姜入茶中,更能降低不良水质地区肠胃病的发病,这种方式,受益的可不是一人两人更不是局部地区。
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