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就上火、生口疮,但手脚又冰凉,8个办法解决上热下寒体质

文 / 医者有心谷大夫
2019-09-11 12:13

很多读者反映,说自己经常长口腔溃疡、口舌生疮、咽干口燥、失眠、长痘痘等一系列上热症状,但是又怕冷,腰部以下冷得跟冰块一样,吃东西要吃热的东西,不能吃冷饮,大便也稀;女性还多伴有宫寒痛经,经色紫暗夹杂血块。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吃热的就上火,吃寒的就伤阳,其实这就是上热下寒。人体正常的状态是,阳气在下部,火自下而上温全身;阴液在上,阴液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而上热下寒的患者却颠倒了。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其实上热下寒多见于两种,一种是寒热错杂,因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所致,这时候我们应该分清寒几分、热几分,采取平调寒热之法;一种是戴阳证,因下元虚寒、阳气上越所致,采取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早在《伤寒论》中,医圣张仲景所载寒热并用方剂就不在少数,接下来就重点说说下面的八个常用的方剂: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1、半夏泻心汤:它是一个和解胆热肠寒的方剂,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皆从其演变而来。症见呕而发热、心下痞满,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

2、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的基本病机是少阳经的郁火上攻,同时阳气不能达于下,从而出现的假寒证。主要症见口干口苦、胁痛、心烦,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食欲不振。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3、乌梅丸:很多人可能它只是简单的治疗蛔虫病的一个处方,其实它可不简单,是治厥阴病的主方,以寒热错杂之证为其特点。主要症见阵发性上腹部钻顶样疼痛,心中疼热、吐蛔、手足厥冷,饥而不欲食。

4、附子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热痞,肾阳不足,表阳虚衰。主要症见心下痞,而畏寒汗出者。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5、麻黄升麻汤:这个方子的病机是表邪内郁,气机不畅,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主要症见手足四肢怕冷、咽部不适、咳脓血,寸口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6、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病机为寒邪阻格、上热下寒。主要症见是食入口即吐,以及下利为甚的吐利交作之证。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7、黄连汤:是治疗胃热脾寒。症见心下痞满,胸中有热,腹痛欲呕吐。

8、白通汤: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症见手足厥冷,腹泻,脉微,面潮红者。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上热下寒证是临床常见证型之一,临床上很多病人认为中药反正吃不出大问题,自己给自己判断证型,见寒治寒,见热治热,殊不知这是临床大忌,往往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寒热并调才是临床治疗寒热错杂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