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我对群方之首“桂枝汤”的理解、运用!(深度好文)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7-03 16:25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这桂枝汤,我一直没有和大家聊过,因为这方子里面包含的意义太多,不好讲,现在我想,反正是给大家普及中医知识,不必苛求详尽,我们慢慢聊,分若干次来讲吧!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桂枝汤是第一个方子,这个方子里面包含了很多治病的思路,列在第一的位置,可见张仲景也是非常重视的,后世甚至称此方为伤寒第一方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有什么奥妙呢?

它和我们哪种类型的感冒相关呢?

让我们来看看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吧!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有的朋友对古文不熟悉,一看这些就晕,不要紧,我们给大家用现在的话来分析一下!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一般情况下,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的最初阶段的,张仲景强调是“太阳病”,太阳是外邪入侵人体,人体的第一道防护屏障,然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张仲景给我们的模版,在用伤寒做例子,讲述人体在遇到外邪的时候的六道防护线,而太阳是第一道。

当然,在很多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会用到桂枝汤,但是一般而论,治疗外感风寒时,桂枝汤往往用在最初的阶段,外邪在体表的时候。

然后,我希望大家关注这样几个症状,这是掌握桂枝汤的辩证要点。首先,第一个需要关注的,是“汗出”。

桂枝汤所治疗的外感,是正气不足的类型的,我们称之为“表虚证”,这是外邪来袭,身体正气不足,想要反抗,却力量不足的表现。另外还有一种“表实证”,是麻黄汤所主,那是正气奋力抗争,是高热无汗的。

这个“汗出”,是我们判断是否是桂枝汤证的关键,这样的人,其实并不仅仅是患了外感的时候出汗,即使在平时,也是经常自汗的。

我们经常讲体质,有种体质叫气虚,这样的人面色总是晄白,四肢无力,语音低微,神疲乏力,脾胃虚弱,稍微一运动就气喘吁吁,然后会自汗连连。

大家看看,平时就气虚多汗,那么,一旦感受风寒,外邪入侵,身体要组织抵抗,气血开始运行,此时会发热,张仲景描述此时是阳浮而阴弱,这种气血加速运行的状态就是阳浮,那么阴弱呢?张仲景说阴弱者汗自出,此时的阴弱,不是阴不足,而是控制阴的能力弱,阳气振奋,需要抗邪,使得气血运行加快,可是控制阴的力量不足,配合不够,收敛的力量不够,则汗会失去控制,会不断流出,这就是桂枝汤证的“汗出”了。

所以,桂枝汤所治疗的患者,一定是平时就是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然后感染了外邪的人。

然后,我们要关注的症状是:“恶汗”、“恶风”。这就是我们患了风寒以后,怕冷怕风的症状,这是外感风寒的共同特点,我们就不多讲了。

另外,捎带讲的症状,是“鼻鸣干呕”,这个鼻鸣,很多人说是打喷嚏,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嚏字《诗经》里面就有了,出现得很早,如果鼻鸣是打喷嚏,汉代的张仲景完全可以直接写这个嚏字。这个鼻鸣,其实是鼻腔堵塞的状态,在鼻腔堵塞的时候,有鼻涕在里面,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憋闷,偶尔会在鼻腔后部使劲,把气往外喷一下,想冲开条通道,此时就会发出一下尖锐的鼻鸣声音。如果在感冒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就会知道这个状态了。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自己感冒,反复出现这样的声音,才恍悟张仲景讲的鼻鸣,是一种鼻腔堵塞、有鼻涕梗阻的状态。

所谓干呕,是此时鼻腔不通畅,与鼻腔连接的咽喉部也不舒服,这是有外邪干扰的缘故,因为鼻咽部始终不正常,接受刺激,所以会出现干呕的症状,这在外感风寒的时候是经常出现的。

那么,我们再讨论一下,此时的舌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此类人气虚,所以往往会有齿痕,舌体往往有胖大的倾向,舌苔会是白的,往往有满布的倾向,舌质的颜色一定是淡白的,而不是鲜红的。

此时的脉象,应该是浮数,重按无力。

那么,桂枝汤都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呢?

其实非常简单,我写给大家:

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这是张仲景当年的份量,我平时习惯用这样的量:桂枝三十克、白芍三十克、炙甘草二十克、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掰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是熬好后,一下都喝下去,人家张仲景写的份量,也不是一口都喝下去的,而是一点点喝,只要微微出汗了,后面的药就不喝了。

张仲景写的原文是这样的:“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段文字特别重要,里面包含了很多思路,后世中医从中悟出太多的道理来。我们一点点来聊:

1

首先,那么多的药,熬好以后,不是全部都喝的,而是先喝一小部分,看看是否出汗,如果微微出汗,代表气血运行通畅了,一旦气血通畅,意味着这就是您的起效的药量了,后面的药,就不必再服用了,张仲景说的是“不必尽剂”。然后,如果没有出汗,则再喝剩下的一小部分,这样依次进行,直到出汗为止。这就是中医科学的地方,这种用法,在治疗外感急症的时候,使得患者服用的药量,是正好适合自己身体的药量,而且是起效的量,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啊!

2

然后,这个桂枝汤最重要的,是在喝药后,要喝一碗热粥。

这是最高明的地方了,桂枝汤到底是治疗什么的?其实,桂枝汤的重点,在调理内脏的不平衡,其着眼点在脾胃,脾胃之气不足,营卫之气则紊乱,所以,张仲景让喝桂枝汤后,喝一碗热粥,这是滋补脾胃的,用张仲景的话来说,是“以助药力”,一方面借热粥的温热来促进散寒,另一方面借助谷物之气以滋补脾胃。

3

温覆。在服用此类药物后,一定不要被冷风吹到,而且最好盖被躺着,有的中医有经验说,甚至最好把脸盖上,这样才能出汗。我的体会是,此时把身体改善,保持温暖,另外盖脸的主要作用是把鼻子保暖了,只要鼻子保暖,就更容易出汗,因为鼻子也是感受温度的器官。

此时,我们多披一件衣服也是可以的,主要是不要被风吹到,有人喝完药汤就出门,这是最不适合的。

4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不要发大汗,要微微出汗即可,微微出汗代表着气血通畅,阴阳调和,微微出汗只是一个结果,我们并不是为了发汗而发汗,此时的矛盾是患者的正气不足,阳浮阴弱,阴阳、营卫不相和谐,如果要单纯为了发汗,用麻黄岂不是更好?所以张仲景说:“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5

忌口。张仲景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里面,生冷是要忌口的,因为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后世就是从张仲景这开始,关注此事的。粘滑,很多人不注意,其实这个粘食是非常不好的,甚至有的中医认为,粘食会导致很多疾病,我听过这样的论述,也有患者反应,按照这种说法,从此不吃粘食之后,身体好了很多。我觉得这主要是脾胃虚弱之人,无力运化的缘故,桂枝汤证的患者基本都是脾胃虚弱,粘食当然是有碍运化,应该不吃的。

关于肉面,平时吃是可以的,此时不可多吃,主要是助湿,当然,我觉得您吃馒头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指的是湿面。至于肉,此时当然以清淡为主,吃肉不但增加脾胃负担,化痰生湿,而且油腻有碍药物吸收,所以不可多食油腻。

而五辛,指的是各种辛香辛辣之食物,过去道家将韭、薤(xiè)、蒜、兴渠、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兴渠、胡荽等五辛为禁食,此时患者阳气已浮,而阴气尚弱,五辛会影响气血运行,阻碍两者的调和,真正注意的人,是要忌食的。

而张仲景说的“酒酪、臭恶等物”,其实主要指的是发酵的食品,发酵之物,多有阴凉之性,即使是张仲景时代的酒,也不是今天的白酒,很少有什么东西发酵,是在烈日下暴晒干燥发酵的,发酵多需要湿度与阴凉,所以有阴凉之性,现在很多阳虚之人吃酸奶就觉得胃脘冷痛,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发酵之物平时我们吃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脾胃虚弱之人,在感受外感之时,应该注意,最好避免食用。

以上是张仲景在桂枝汤服用方法上提出的注意事项,后来,后世的中医根据这些内容,引申出了服用中药的各种忌口,这是医圣给我们开辟的思路,确实非常有道理,尤其在治疗外感病的时候,张仲景的这些注意事项,我们一定是要温习的。其中的道理,其实讲起来还是比较深刻的,我只是简单地给写写,大家可以思考阐发一下。

讲到这里,才仅仅讲了桂枝汤的服用方法,至于桂枝汤的几味药,到底都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为何这么简单的几味药就能治病?为何说桂枝汤的应用远远要超出外感病的治疗范围,这么多的疑问,不是我一篇文章可以聊全的,我们以后再和大家聊,请大家继续关注后面的文章!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