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中医强!
今天,是高考结束的第一天。
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们,
已经跨过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关口,
即将迎来新的大学生活。
如今,刚结束高考的你,
想要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当年,知道高考成绩后的你,
选择了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今年的儿童节,不仅仅是一个儿童欢愉的日子;
也是一个外交部正名的日子。
从6月1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前段时间新闻联播也提到中美经贸磋商中方原则:
中国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
全因国家强大了!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
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更多资讯,尽在公-众-号,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
今日之中国固然强,
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
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
基于安全感,我们的少年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
譬如这位小中医,他小小年纪便开始学起中医,可谓圈粉无数。
图片来源:网络
李牟慕容是中医世家第十代传人,受家族影响,从小识得各种中药药材、能切脉诊病。
节目上,他接受众人蒙眼辨药材考验,各种草药混合在一起,用小手一摸便知为何物。
从小在医馆里长大,李牟慕容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大气, 这绝对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从基本药性,到搭配讲究,再到望闻问切,最后对症下药,他一气呵成。
业余时间,他还常到学校普及中医知识,学校特聘他作为中医的传播大使。
小慕容父亲说,会一直支持他,无论他以后是否从医。
同是出身于中医世家的石毛果夫就没那么好命,为什么这么说呢?
图片来源:微博
石毛果夫7岁跟着父亲接触中医药理,9岁跟着婆婆学习了推拿,12岁帮忙家里给邻居看病开方。
但他的父亲一心让他报读大学,百般阻拦他学医,为此,几乎断绝父子关系。
其中学习推拿的经历让他颇为受益,16岁他就借了同学的8000元开了家推拿店。
担心他“只是玩玩”的父亲,看到他对中医确实用心,态度也从拒绝转变为接受,继而有了帮儿子打工的想法。
他受到金庸小说中“六脉神剑”的启发,自创了“一指拨经行气法”既有效又减少了椎骨因推拿再次受伤的风险。
别看他是90后,如今他的推拿堪比老中医。
越来越多小中医的名声远扬,让我们感到欣喜。
我们在他们的身上看见了中医家族的世代相传,同时也看到了华夏传统文化在一代代薪火相传中不断壮大。
我们不禁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
其实这些小中医离我们并不遥远,师承中心里,也有很多在父母学医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
所谓,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们对中医的热爱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还记得在中医师承文化沙龙小组成立当晚,师承中心韩主任听着孩子背诵古文时,有感而发:
图片来源:宣传部
“中医的未来在孩子身上。”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强」则「中医强」
很少人知道,山东中医药大学曾经办过少年班,专攻中医。
“少年学医在泉城,书声琅琅震寰中。”
看似寻常的诗句,诉说的就是这段佳话。
1985年至1987年招了3届,一共147名学生。
当年为什么办这个少年班?曾经的中医少年们,现在过得好吗?
《人民日报》曾用了整版专题报道“寻访曾经的中医少年班“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时任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党委书记的张奇文,曾经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推出《名老中医之路》专栏,邀请全国著名中医学者撰文,回忆他们的从医道路和治学经验。
张奇文老先生从书架上抽出厚厚的《名老中医之路》精装本,97位专家的名字赫然在列。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国医大师邓铁涛称该书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
“整理他们的成才经验时,发现绝大多数名老中医都是少年就开始涉足中医。我认识到,中医培养要从少年抓起,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中医后继乏人和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
教育界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比别人慢半拍的孩子,但会有比别人慢半拍的家长。
张奇文老先生10岁学医,背书切药,深知练好“童子功”的道理。
但大学里办中医少年班,当时在全国是独一份。幸好后来,这些学生都挺争气的。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中医药相关领域工作,其中很多已是名医、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单位骨干。
天南,地北,海外,少年班学生如今遍布世界,在国外的就有20多人,大都还是从事医学工作。
学校对这三级少年班进行追踪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毕业生成为优秀的中医人才。
中医少年班,如今仍留存在中医药界一代人的赞叹和记忆里。
但是,中医传承仍存在隐患
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国内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程度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一份对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进行的关于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中医的整体感觉,觉得是伪科学,不可信的占3%,很神秘,想了解的占51%,属自然科学,但一些理论无法解释的占42%,觉得玄乎,不想了解的占4%;对于是否愿意报考中医院校,表示会的占22%,不会的占78%。
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对于中医药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深度和广度远远低于在当代社会对于中医药的需求程度。
图片来源:师承中心赖秘书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报考中医院校,理论上说明未来我国将缺乏中医人才,这可能将导致中医药文化埋没于世界潮流之中。
汉斯出版社的《教育进展》中,有作者认为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传统文化之精髓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范畴,已是迫在眉睫。
不仅如此,我们的院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更生曾说,多年来中医教育存在“两个弱化”问题:“一个是中医思维能力的弱化,没有经典这个根底,中医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被西医西化了;另一个是临床能力的弱化,五年制的中医本科生,很多竟开不出个像样的方子来,技术上没有一手,这恐怕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全社会都应
矢志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青少年领略中医药文化之魅力,继承光大
广东作为中医岭南流派发源地,政府和中医人士一直在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融入中小学生的生活中。
但是, 中医药教育为何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广东中医药教材要如何编写,师资力量如何配齐,何时进入广东中小学?
儿童节前夕,人民网《界别圆桌汇》栏目邀请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杨宏志、广东中医师承广州同学会执行理事长陈权、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学术部部长陈志锋,就该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图片来源:人民网
“中医药教育就应该像足球训练一样,从娃娃抓起。”杨宏志说,在西医成为现代医学主流的当下,中医药进入中小学课堂,可以向学生普及中医知识。
“孩子们学习中医,可以塑造人文精神根基。”陈权表示,中医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和国学、历史等都有关系。
“不少人觉得大学教育才能包含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自古以来,包括现在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很小的娃娃接受中医药教育,他们能够很好地接受。”杨宏志举例,在北京的一些医馆,就有几岁的孩子开始背方歌、学医书。
杨宏志主任和陈权所述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陈文奇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医药教育从中小学生抓起已是大势所趋。
图片来源:师承中心宣传部
那教材和师资怎么保证质量呢?
“广东版教材的编写,可以参考浙江省,再补充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内容。”杨宏志说,自古以来,岭南大地就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区域,古有葛洪,近有邓铁涛,此外,还有远近闻名的阳春砂仁、化州橘红等南药。
师资方面,杨宏志建议:“可以先在中医院、医学院中选聘兼职的老师,同时对学校的语文、生理等老师进行培训。”
除了在中小学教授中医药文化,他们还指出,要让中小学生对中医药知识学以致用,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强健自身体魄。
近年来,近视眼、体质弱等现象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成了危害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运用中医知识强健体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宏志中学的课间操变成了五禽戏,太极拳,日常按摩穴位保健视力。
这种做法更易引发学生兴趣,既使其学会保健视力和提高体质的重要方法,也增加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爱好和重视。
甚至在一些校本课程中引入日常简易推拿、少儿推拿保健的教学,回家让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做做按摩推拿。
既亲密了父母子女的关系,也学会了一些中医药保健知识, 还可以增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意识。
通过国际化中医药传播,促使青少年成为中医药文化推广的领军者
据报道,中医药现已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已经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并被一些国家纳入医疗保健体系。
可以说,中医已不再是“世袭”于中国的独享财富,而是一个兼容并包、普惠世界的宝藏。
确实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全世界的,在国际上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中医药文化为推手,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高等教育学府将中医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并通过孔子学院等方式与国外青少年交流,能够更好的将中医精髓向各国的青少年诠释清楚,更好的向国际传播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
希望在国之精髓的熏陶下,我们的青少年能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扬的领军者。
- - - 全文完 - - -
(更多资讯,尽在公-众-号,师承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