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谈中医 | 老中医
望闻问切施仁术,
阴阳五行通今古。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惜药架满尘土。
关于中医忧患的话题
高满堂撰写中医的故事,视作生命的慷慨陈词引出了我们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的思考。我们的国药,我们的文化经历了如此丰富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今天会是这样的境地?
中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和普通的中国人息息相关,小说不会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会用辩证的方法客观地表现,用故事让观众感受今天中医与中国人的关系。
张艺谋蜂毒驱寒
陈宝国汤剂保命
平日里光鲜亮丽的文艺“大咖”,也吃五谷杂粮,疾患在所难免。
“在当年我幼小的心灵里,中医是‘神奇’的。”著名演员陈宝国说,“我小时候这条命差点留不下来,多亏老中医赵炳南(音)救我一命。”陈宝国告诉记者,他那时吃了300多剂汤药,“都说我从小在药汤子里泡大的。现在呢,有个头疼脑热,吃点儿丸散膏丹,心里就踏实很多”。
同样出生于中医家庭的还有著名演员冯远征。“我爷爷是陕西韩城老家很有名的中医,专长治伤寒。”冯远征说,受家庭影响,他还针对“痛则不通”的症状总结出一套“拍打疗法”。谈到出演的《老中医》,冯远征说:“能扮演中医,也是冥冥之中跟爷爷的一次对话。”
张静初喜欢中医在圈内闻名,她不但经常服用党参、茨实等熬制的养生汤补气血,而且用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手段驱寒解暑、调养身体。
“我母亲就是医生,很多人找她看病,喝了她开的中草药,身上的斑、疮就好了。”著名导演张艺谋回忆,他甚至还接受过中医蜂疗驱寒,“蜜蜂的毒刺不停地扎患处,效果不错”。
“当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人与自然,实际上,几千年前的中医,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张艺谋说,我们应长存敬畏之心,去深入中医、了解中医。
悬壶济世、大医精诚,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生命、尊重医生的观念和伦理要求。
中医是一棵充满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穿越历史的长廊,回望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古铜青瓷等源远流长,流芳溢彩。当然,还有一种文化根深叶茂,灿烂夺目,它就是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融合了儒、 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棵充满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我国自古对医生有更高的伦理要求,医家须有割股之心,悬壶济世、大医精诚。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生命、尊重医生的观念和伦理要求。”苏婧认为,在现实背景下,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借助文艺作品更多地呈现、传播。
“中医是一本人生的大书,无所不包、无所不融。”高满堂深有感触地说:“你读懂了中医,你就读懂了人生。”是医者仁心。中医的精华和糟粕,剧本会通过很多案例去表现,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还有一些靠江湖把式来忽悠老百姓的故事。
人生在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做官,就应施行仁政;行医,就应实行仁术。范仲淹的榜样,不仅极大提高了医生的社会地位,而且鼓励了一批立志经世济民的读书人。 人世间的灾难,莫过于疾病。中华民族能够繁衍至今,儒家传统影响至深,而医生的功德也不可估量。“但愿世间人少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一批批良医以推已及人、舍己救人的理念和胸怀,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捡到了极致。直到近代中国,不少志士仁人志在救民于水火,也是从学医开始,诸如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等,更多人则是选定这一职业,终生未再脱离,而儒与医的完美结合,最终造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宝库。
国手频出
名医云集
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在《中国医学史》里列出的12位近代中国著名医家里,有5位都是来自孟河医派,而在2009年首次评选的30位中国国医大师里,孟河医派就有6位。
“孟河医派影响之所以如此之大,原因很多,既揽中医之大成,又容纳《内经》、《难经》和《伤寒论》等,并将各派学术熔化于一炉。”孟河医家虽然各以内、外、喉科称名于世,但却都是精通各科的医家。
孟河医派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流派,其形成背景可追溯至汉魏时期葛洪等人于附近茅山地区的道教活动,后历经两晋、南朝、隋、唐、宋、元朝代更迭,虽世道陵替,而薪火不绝,陶弘景、许叔微、王肯堂诸人皆为其中佼佼之辈。 明末清初以来,得益于交运的便利、经济的繁荣与文教的昌盛,常州孟河地区医馆林立,世家众多。 其中,费、马、巢、丁四家医术精湛,誉满杏林,以致“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一时为吴中翘首,以致“吴中医学之盛甲于天下,孟河名医之众冠于吴中”之誉不绝于时。
2016年,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世界为之惊叹。高满堂认为,作为中国人,却对中医药知之甚少,甚至比较麻木,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但高满堂明白这当中也是有原因的:中医历史悠久,但从诞生起就泥沙俱下;也正因为中医的实用性,患者没办法分辨真假。高满堂觉得老百姓需要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正本清源”,所以该剧应运而生 。
高满堂表示因为中医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职业,包括对历史、哲学和传统的《孙子兵法》等无所不包含的。高满堂认为如果读懂了中医,会活得很平静,很自由,包括境界和情怀自然地会打开 。
高满堂延用过往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小人物经历体现大历史格局。主人公翁泉海的人物塑造以江苏常州孟河医派费、马、巢、丁四大名医为原型,并将故事的发生地搬至十里洋场大上海,令情节展开更具戏剧空间,同时刮进更为浓厚的历史风云,加入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得整部剧作格外饱满。并且,翁泉海名字中的泉海二字代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浩荡、飘渺之意。此外,陈宝国也参与创作,为故事的构架提供了许多意见 。
导演毛卫宁对于片名《老中医》的理解是,“老”是老派传承,“中”是中西融合,“医”是医者仁心。
偏爱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高满堂,此次将目光对准民族瑰宝中医,力图将医道国粹推陈出新:“让大家知道中国人的伟大,也要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国际。”为展现传统中医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医传承数千年且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高满堂潜心闭关三年打造了这部精品《老中医》。
为了贴合剧中老中医的形象,陈宝国不辞辛苦,多次去常州进行采风,向名中医学习把脉、药材辨别等专业知识,并为《老中医》瘦身12斤,对角色如此痴迷与负责让导演十分感动。陈宝国曾在采访中表示:“从小就觉得中医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儿时被老中医救了一命以后,陈宝国就更加崇拜中医文化,他表示,这一次自己也将怀着对中医文化的敬畏与感激,来诠释剧中的翁海泉。
很多人对曹可凡的印象都是在电视节目中妙语连珠的主持人,但你知道吗?曹可凡年轻的时候曾在医科大学读书,也曾跟随常州孟河医派传人丁甘仁的后人学习中医。此次曹可凡加盟《老中医》,并在其中饰演一位上海名医,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本色出演”。
由于接受过专业的中医学习,曹可凡在拍摄现场毫不怯场,针灸、号脉随手拈来尽显专业,他也直言,“身为一个医生再去演一个医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中医药&文艺:“如胶似漆”上千年
“激情燃烧”总关情
读读辛弃疾的大作《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别嫌烦,这里面有十几种中药,看你能挑出几个: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正史未详载这位医生名姓,但在小说家笔下,华佗高超的医术和关羽的豪气跃然纸上,“刮骨疗毒”的故事流芳百世。
“儒而知医”。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比如,苏东坡不但是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名精通医理的中医药学家;不但写诗赞咏黄芪、薏仁、石菖蒲、橘皮等多种中药材,还把收集的方剂著成《苏学士方》《圣散子方》,流传后世。
杜甫所作的《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疟疾》、白居易所作的《眼病》、刘禹锡所作的《赠眼医婆罗门僧》,既有中医“望诊”描写,也有古代中医“金篦刮除眼中障翳”的神技。
现代文艺作品对中医药文化的展现和传播更为丰富。从电影《李时珍》到《大明劫》,从电视剧《大宅门》到正在热播的《老中医》,乃至近年来火爆荧屏的《甄嬛传》《琅琊榜》《芈月传》等“宫斗戏”,剧中都有不少有关中医药的桥段。
《老中医》作家出版社微店现已开启预售
限时特惠,单本包邮
微信提示:预售商品,商品入库后,统一发货。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