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2方集锦+汉代与现代剂量换算表,分享好友一起学!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伤寒论》112方锦集+汉代与现代剂量换算表,欢迎小伙伴们转发收藏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1 斤 = 16 两 = 250 克
1 两 = 1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药末约2 克
1 方寸匕 = 草木药末约1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1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半升 = 38 克
半夏半升 = 42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伤寒论》112方前50方
作者/张仲景先生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 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6、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8)
(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病机:表邪未尽,水气内停。
脉症: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化饮。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近。
7、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
病机:太阳病未解,风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饮内停,又感风寒,外内相引而发病,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自汗,微喘,可见痰多而稀,但无烦躁口渴,苔白滑腻,脉浮滑。
治法:疏风祛邪,降逆平喘。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杏仁9g 厚朴4.5g
应用: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
8、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62)
病机:伤寒,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可由发汗太过而致。
脉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治法:补气生津,扶正祛邪。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 生姜9g
应用:本方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脉沉迟,或用于反复感冒,体虚不能御邪者。
注:本方为桂枝汤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或党参)而成。
9、汤证:小建中汤(102)
病机:素体阳虚,寒邪乘虚而入,复伤脾阳。
脉症:里虚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可见虚怯少气,神疲乏力,脉弦而涩,或浮大按之空虚。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
应用:
①、虚寒腹痛,按之软,重按久按则痛减,得温熨亦减,脉弦涩。
②、产后腹中绞痛,虚羸不足,可用本方加当归6g。
③、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
10、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
病机:火邪内迫,阳气浮越不能潜藏,神不内守,可因误用温灸而致。
脉症:惊狂,起卧不安,可见胸满痰多,胸腹悸动,烦躁,苔腻,脉浮滑。
治法:潜纳浮阳,平冲制动,扶阳安神。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煅牡蛎12g 煅龙骨12g 大枣4枚 蜀漆6g
应用: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惊狂,动悸,卧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神经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见该方证者可考虑本方。
11、汤证:桂枝加桂汤(117)
病机:寒邪引发之奔豚气。
脉症: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
治法:散寒降逆。
处方: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12、汤证:桂枝附子汤(174)
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脉症: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处方:桂枝9g 炮附子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温经止痛,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
13、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又名白术附子汤)(174)
病机:风湿相搏,湿在肉腠。
脉症: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沉细而涩。
治法:健脾祛寒逐湿。
处方:炮附子9g 白术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较桂枝附子汤化湿力强,故对于湿邪偏重者为宜。
14、汤证:桂枝加芍药汤(279)
病机: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时痛,脉浮弦或弦而无力。
治法: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生姜6g
应用:用于腹痛下利见太阳证者。临床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病症。
15、汤证:桂枝加大黄汤(279)
病机:太阳病,邪陷阳明,营卫不和,脾胃失调。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实痛(有燥屎留滞),脉浮弦或沉弦有力。
治法:解肌通结,表里双解。
处方:桂枝6g 大黄4.5g 芍药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可用于肠痉挛,肠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适用于消除痢疾,肠炎里急后重的症状。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