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的虚症,实证到底是怎么分辨?《黄帝内经》告诉你答案!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5-07 14:38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中医总是在讲虚证、实证,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或者自己到底属于那种情况。其实这些情况在《黄帝内经》里早已告诉我们,今天就跟大家详细的分析一下虚证、实证到底有什么区别?

《黄帝内经》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比如上火了,口干舌燥的,为什么会上火啊,体内阴阳不平衡了,如果是吃了些热性太强的东西进去,造成阳邪过盛,这时候我们就要吃些清热降火的药。

如果是体力消耗出汗过多,思想负担过重等,而营养又没有跟上,造成阴津受损,这时候我们就要补,吃些生津止渴补阴的药了,这个时候你还是吃清热降火的,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阴阳俱损?还有就是大寒入体,阴津受制,这又是在虚的基础上再分,看什么原因引起的虚,这种情况就得驱寒!

一、中医怎样分辨虚证和实证?

虚实在中医上来讲主要是说正邪两方面气力的强弱。虚证指正气虚,抵抗力不足,受外邪侵袭致病。实证指致病的邪气盛和邪正斗争激烈,实证中固然外邪的气力胜过人体正气而使人致病,但正气还有气力与病邪进行搏斗。

二、虚证的特点:

1 、久病多虚,一般虚证多发生于重病之后,病期往往迁延较长,不易速愈,易于反复。

2 、由于正气不足,肌体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明显或反应不出来,故症状表现不剧烈。

低热迟久不退、消瘦、出虚汗、精神不振、两目无神、语言低怯、长期食欲不振、腹痛隐隐不休、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

3 、虚证一般多与冷症同时存在(虚冷症)。

4 、虚证拔罐治疗一般罐斑不明显,皮肤多呈淡红或潮红色。

虚证又或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其临床症状如下:

气虚: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脘腹虚胀,神倦乏力,浮肿,脱肛等,甚至还有气短,懒言,易出虚汗等。

血虚:面色萎黄,嘴唇及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

阴虚:腰膝酸痛,口、手、足、心热,心烦失眠,潮热盗汗,遗精,两眼干涩阶花,眩晕耳叫等。阴虚证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

阳虚;畏冷肢冷,腰膝酸软,冷痛,阳痿早泻,宫冷,白带清稀,夜尿增多,脉沉苔白等。阳虚证经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

气虚:气虚证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

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品,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三、实证的特点:

1 、暴病多实,一般实证的病程较短,多属病的初、中期,病势较凶,但一般痊愈较快。

2 、由于邪正交争激烈、肌体对病邪反应较明显,故症状表现得较剧烈,如高热、无汗、精神兴奋、瞻语、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剧咳痰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3、实证一般多与热症同时存在(实热症)。凡是体内的病理性异物(结石、肿瘤、瘀血、腹水、痰饮等),皆属实证。

总结一下

中医认为,人体分为"虚证"体质和"实证"体质两种,由于人体先天基础代谢率不同,即人体不吃不喝不动所需消耗热量的指数,若先天基础代谢率较低,或者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冬天里容易手脚冰冷、发麻,属于"虚证"体质;有些人先天基础代谢率偏高,不但手脚总是热乎乎的,还可能因"上火"而口干舌燥、便秘等,属于"实证"体质。

体质属于实证或虚证,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也与后天地理环境及饮食习惯、健康状况等有关,像北方人,总给人一种声音洪亮、红光满面、不畏寒冷的感觉,南方人则较偏向虚证体质,比较怕冷。据调查发现,女性中的虚证比例远远高于男性,所以冬季怕冷以女性居多。

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毛病,中国人75%以上都是亚健康的,归根结底除了环境食物影响外,主要还是有病了乱治,随便开点中药或西药吃,表面问题解决了,好像就万事大吉了,然后就让身体去自动修复,身体的自愈系统哪里忙得过来!结果还不是把身体越弄越糟糕!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