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胃肠寒、肝火旺,肝郁脾虚引起?中医教你如何调理!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4-28 16:54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由于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症状也是越来越加复杂,比如有朋友就问:脾虚、胃肠寒、肝火旺一起出现,是什么原因呢?

中医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任何一个局部的问题,都是关于整体的。建立起整体性认识之后,才能真正地认识局部。从中医的整体辩证原则出发,脾虚、胃肠寒、肝火旺一起出现的话,是属于”肝郁脾虚证“。

如何鉴别肝郁脾虚呢?

主症

①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大便溏薄、少腹胀痛;

②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

③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

次症

两肋附近胀满、窜痛;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嗳气,泛酸;肠鸣,矢气;脉弦或缓;失眠,多梦。

一般情况下,只要主症①②③中,有一个符合,就可以断定为肝郁脾虚。一般也会有次症相随。

肝郁脾虚,一般都会有哪些症状呢?

1、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2、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女人肝气郁结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3、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4、女人肝气郁结导致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

5、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人肝气郁结的症状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中医上是如何调理肝郁脾虚证呢?

因为肝郁脾虚证,主要由于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肝失疏泄而成。

汉代张仲景指出: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继而又提出治肝补脾之法: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此调理肝补脾之妙也” 。张仲景认为,肝实可及脾,在调理上应肝脾同调,调理肝的同时,兼调脾胃之气。

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经前大便下血篇》云: “若大便下血过多,精 神短少,人愈消瘦,必系肝气不舒,久郁伤脾,脾伤不能统血当分别治之” 。表明了傅青主在疏肝解郁的同 时,重视益气健脾的治疗思想。另外傅青主还特别强调健补脾胃、补土调木的治疗思想。 认为脾虚患者,每多肝木不舒或太过,故在治脾的同时亦重视调肝。

清代叶天士指出: “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 也” ,“风木一动, 必乘脾胃” ,又 “肝病既久,脾胃必虚,风木郁于中宫” ,所以,在调理上叶天士提出: “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也” ,补中兼通,使其能 “运” ,方能 “实脾” 。

虽然有的历代医家,未明确指出肝郁脾虚证,但从其所指的病因病机来看,皆属于肝郁脾虚之类证。但是综合各医家的,肝郁脾虚类证的调理思想来看,也无外乎疏肝健脾、治肝调脾、治脾调肝之类。

肝郁脾虚证可见于中医临床多种疾病, 基于中医 “辨证论治” 原则, 针对不同疾病肝郁脾虚证的调理,其调理原则、方法,和方药大致相同所以,常用的药物有柴胡、芍药、白术、茯苓、甘草等。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