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它的总纲是什么

文 / 金兰中医学社
2019-04-17 20:08

中国的传统医学自《黄帝内经》开始有了理论框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有阴阳之气构成的,同样的也与万物一样阴阳各自有分。而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就讲所谓的“三阴”“三阳”真实地与人体的病理机制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六经辨证。

所谓的“三阳”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阴”是指太阴、少阴、厥阴。太阳是指阳气最强大,阳明次之,少阳最弱;太阴是指阴气量最大,少阴次之,厥阴最甚。《黄帝内经》所提到的,自然界中“昼为阳,夜为阴”,阴阳可以各自候主相应的时辰和自然变化。

自然有阴阳,人体也同样的,《内经》中根据脏腑经络阴阳气的多少,分别用三阴三阳来命名了各自脏腑经络,简称为六经。六经各分手足,经脉从脏腑发出,外络肢体,运行阴阳,通行气血,流布津液。

人体的六条经脉既主生理,在发生病理变化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表现,按照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将其与三阴三阳联系起来,就是《伤寒论》所言的辨证方法,也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六经辨证”。

按照不同的病位、病性和病势,六经辨证主要就分为:

1.太阳病,病位最浅,在人体表。与人体的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体表营卫有所涉及。主要的证候变化就是风寒伤及体表,阳气奋起抵抗,但是也会出现邪气循经入里,出现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

2.阳明病,病位在胃经、胃肠,这时候邪气开始入里化热,会出现两阳相争的大热、大实证。

3.少阳病,病位在胆经、胆和三焦,邪气在经脉会转寒,在脏腑会化热,如果邪气再往里传的话,就会化为阴证。

4.太阴病,病位在脾经、脾脏,是阴证初起,主要表现为虚寒证。

5.少阴病,病位在心、肾经及心、肾脏,这时候疾病已经涉及到人体的阴阳根本,是阴证的危重期。

6.厥阴病,病位在肝经,肝及心包,如果病邪传至此处,已经是阴证的终末期,最终会出现阴盛阳绝的死证。

以上所说的即为六经辨证的总纲,病邪可能会从太阳开始向里传,也可能直中某一经脉和脏腑,如果能够及时抓住疾病的症状,才能更好地确定它的治疗!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荷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