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开路药”,服膏方的效果会更好

文 / 悦读中医
2019-04-17 12:17

小编导读

膏方,又叫膏滋、药膏等,属中医学传统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数十种中药组成,是一种具有滋补、治疗和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其实,膏方除了要注意配方、制作等工艺外,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开路药”。那么,什么是“开路药”呢?且看正文~

有了“开路药”,服膏方的效果会更好

膏方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能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有些人脾胃运化功能较差,临床常见舌苔厚腻、没有食欲,同时感觉胸胁痞闷等,此时服用膏方,不但影响到对膏方的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在此类人群正式服用膏方前,医生一般会因人而异开出一些能运脾健胃、理气化湿的方药,以改善其脾胃功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些中药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开路药”。“开路药”一般以医生根据症状开出的汤剂最有针对性,通常提前2~3周服用。除汤剂外,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片,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片、健脾丸等作为“开路药”。

除此以外,有些病人病情较复杂,医生也应开一些汤剂让病人先服,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情况再开膏方,使之开出的膏方更切合病人实际情况。还有的病人有感冒、咳嗽、泄泻、便秘、胃痛等,也必须先开汤药处理,为服膏方做好准备,这些也称为“开路药”。

了解了“开路药”,想不想知道如何制作膏方?下面为大家带来传统膏方的制作方法。

有了“开路药”,服膏方的效果会更好

1---浸泡

先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把胶类药拣出另放。然后把其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浸润药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胀,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药面10cm左右,浸泡24小时。

2---煮药

把浸泡后的药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转为微火,以沸为度,约3小时,此时药汁渐浓,即可用纱布过滤出头道药汁,此为头煎。将药渣再加清水略高于药面后,即可上火煎煮,煎煮约2小时,此为二煎。待至第三煎时,依前法煎煮2小时,滤净药汁后即将药渣倒弃(如药汁尚浓时,还可再煎1次)。将前三煎所得药汁混合一处,静置后再沉淀过滤,以药渣愈少愈佳。然后进行煎煮浓缩,用中火煎煮1小时左右,即成为浓缩液。其中先煎、后下、包煎等也必须按处方规定进行。

3---胶的烊化

将阿胶等胶类先用黄酒浸泡一夜,再用小锅将胶类药与黄酒一起煎熬,煮沸后需用最小火,胶类会逐渐烊化,需用长的粗筷子不断搅拌,否则容易粘锅或烧焦。待胶类全部溶化即成。

4---糖类的炼制

蜂蜜有调味、滋润和补益的功效。另外还具有一定的缓和、防腐作用。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使之完全溶化,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发,翻起大泡,呈老红色时,酌加约10%的冷水,再继续加热使沸,随后乘热倾出,用绢筛过滤,除去其杂质,即成炼蜜。炼蜜的作用在于既能够除药性的偏激使之中和,又能除去蜂蜜中的水分及杂质,使药物品质上乘,有质有量且保存持久。

5---细料的加工

大部分细料药可以在收膏时直接加入。一些需要煎煮的细料药不能与一般饮片入汤共煎,否则用量较少的细料药所煎出的有效成分极易被数量众多的饮片药渣吸去,而有损补益之效;应该采用打粉、另炖、另煎、烊冲、兑入等方式单独处理,以达到物尽其用、发挥功效的目的。膏方中细料药的配伍并非多多益善,而是随需而择,切勿多用、滥用。

6---辅料的选配

膏方中常先用一些辅料以改善口味,增加固体成分,并可加强补益功能。如用黑芝麻、胡桃仁宜炒香后碾碎。如用红枣则应煮熟,去核、去皮后碾成泥状,莲子肉、芡实则应煮熟烂后碾成泥状。辅料处理好后,待收膏时投入,并不断搅拌,使之均匀分布于膏方内。

7---收膏与包装

将浓液煮开,保持沸腾状态,把烊化的胶类药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缓缓倒入,再加入细料和辅料,小火慢慢熬炼,并不断用铲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此时不断搅拌是关键,尽量避免粘锅或烧焦。待收好的膏冷却后,装入清洁干净的瓷质容器内,先不加盖,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盖,放入阴凉处。

附:家庭膏方的制作

家庭膏方的制作一般也应按照以上步骤进行,锅具一般可选用砂锅、搪瓷烧锅、不锈钢或陈旧的钢精锅。但不宜用铁锅或铝锅。每料药饮片应尽量控制在1千克左右,以更利于操作。

不想总是喝中药,不妨试试膏方调理。

常见疾病的实用膏方、九种体质之人的四季养生膏方、名家膏方验案精选……你想知道的与膏方相关的内容,书中通通有。

有了“开路药”,服膏方的效果会更好

《 膏方治百病 》

本书分为7章,介绍中医膏方源流、处方规律、制作方法、服用方法、四季常用养生膏方、各种疾病实用膏方,以及名家膏方验案精选。内容丰富实用,对临床医生以及中医爱好者颇有参考价值。(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膏方治百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杜同仿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