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丸+五味子散=四神丸

文 / 故事中的医学
2019-03-15 09:28

不少人体内有湿。身体的湿气多了,会像阴雨天里没晒干的谷子,慢慢化热,形成湿热。湿热最初可能停留在中焦脾胃,随着地心引力,以及时间长了脾胃扛不住,湿热开始下注,肾便成了驻扎地之一,导致阳痿、痛风性关节炎、四肢痿软等病症的产生。

这是脾不好影响到肾最直观的展现。反过来,肾不好,存在于左肾右肾间的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会导致清阳不升,这一点在五更时分表现最明显。其时正为阳气生发之际,清阳升不起来,便只好往下走,腹泻于是产生了。这就是中医所称的五更泄泻。此病藏于肾,治宜下,而不宜治中。四神丸专攻此病。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

制法:将上药捣烂成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方用肉豆蔻补脾,用补骨脂五味子补肾阳,再用五味子止泻,吴茱萸燥脾温中,药少力专,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以至温补固涩之力强,效用如神,故名四神

如果将四神丸加以简化,去掉五味子、吴茱萸(此二味合方,称五味子散,主治肾泄),便是《普济本事方》所载二神丸,其以肉豆蔻补脾,破故纸(补骨脂)安肾,故称二神。

组成:破故纸(炒香)四两,肉豆蔻(生)二两。

制法:将其捣烂为细末,加大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

此方具有温脾暖胃,进食固肠之功效。主治肾泻,脾泻。

《外科发挥》认为:一切脾肾俱虚,清晨作泻,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全不进食,或作呕,或作泻,或久泻不止,脾经有湿,大便不实者均适用。

《饲鹤亭集方》也说,其适用于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

一个问题:中药里补脾药和补肾药那么多,为什么二神丸单单选择了破故纸和肉豆蔻呢?

《医方考》作完美解答:脾主水谷,肾主二便,脾弱则不能消磨水谷,肾虚则不能禁固二便,故令泄泻不止。肉豆蔻辛温而涩,温能益脾,涩能止泻。破故纸味辛而温,辛能散邪,温则暖肾,脾肾不虚不寒,则泄泻止矣。

第二问题:二神丸和四神丸为什么都要加入大枣和生姜呢?

由于大枣补血补脾又益胃,姜暖胃驱寒又温肺,故正与两丸之效对应。而二神丸又有钻胃丸之名,可说和姜枣的效用贴切。且姜枣也常用于中药方剂中,比如著名的小柴胡汤、小建中汤里,就有它俩的身影。

而对于养生而言,姜和枣一道泡茶,具有温中散寒、止呕、燥湿消炎的作用。能保护胃粘膜,对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也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问题:二神丸、五味子散、四神丸有什么内在联系?

《古今名医方论》作完美解答:

二神丸:脾虚不能制火,是因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之君药补骨脂,以其辛燥,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补阳之剂。

五味子散:脾虚不能制火,还有一个原因是命门火衰不能生脾土,故以五味子之酸温,以收肾宫耗散之火,助其生发气机,以培脾胃之土。佐吴茱萸之辛温,为水气开滋生之路。

故二神丸和五味子散,病因虽异,见症则同,都是水气泛滥惹的祸。故可互用以助效,也可合用以建功。

而这个合用建功,便是指四神丸了。可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中医理论:“脾喜燥不喜湿”“脾阳根于肾阳”,都可在四神丸得到展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