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治疗一切下肢疾病的要穴 —— 环跳穴

文 / 厚和中医
2019-03-12 21:21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如何用好“环跳穴”?今天老刘就给大家详细讲讲!

穴位侧卧取法:在大转子隆突点与臀裂上端的连线上,当其内2/3与外1/3处,即大转子的后上方;或当大转子,髂嵴与坐骨结节三角区的中央。

伏卧取法:骶骨裂孔(即腰俞穴)旁开约四寸。

仰卧取法:大转子上缘后移二横指。

俞穴特性:足少阳、足太阳之会。

主治:腰胯痛,腿膝痹痛,冷风湿痹,风疹,中风半身不遂,水肿。



1、环跳穴的主治功能分析

一、从俞穴特性来看

环跳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会。

若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肌表,则少阳主枢、太阳主开的机能失调,经气不得畅通,以致出现如主治所记:腰胯痛,腿膝痹痛,冷风湿痹,风疹等证。

取环跳能转少阳之枢,以祛半表半里之邪,助太阳之开,以散表邪,具有通阳疏风、散寒祛湿作用。

二、从经脉循行及病候来看

胆足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眦,循行头、身、下肢侧面,终于第四趾。环跳为胆与膀胱两经的交会穴。

胆经病候:是主骨所生病者;膀胱经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

从而可知,环跳穴功能舒筋脉、利关节,以治下肢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证。

三、从脏腑经络、阴阳表里来看

环跳为胆与膀胱两经的交会穴。

胆经与肝经相表里,肝之经脉,环阴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膀胱与肾两经相表里,肾之经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三焦之原。原气发源于肾,通过三焦,输布于五脏六腑,是为内脏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若肾阳(原气)亏虚,肝失所养则宗筋弛缓,以致阳痿或阴挺。

肺气不足则下源不固,膀胱失约而遗尿;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而发生水肿。

取环跳针感要求通达小腹及前阴,能激发足少阳、足太阳经气以振肾阳,可补肝气壮宗筋以治阳痿或阴挺,可益肺气调水道以治水肿,能摄膀胱固下源以治遗尿。


针刺得气与神经分布的关系

伏卧针法:从骶骨裂孔(即腰俞穴)旁开约四寸,用三寸针,以45°~50°角度,由坐骨大孔向骶骨前内方斜刺,达到骶神经丛,针感要求达小腹及前阴;

用雀啄提插手法,适当剌激后,再将针尖提至皮下直刺,对准坐骨神经,针感要求下通五个足趾,适当刺激后出针,根据需要亦可留针。

这种刺法,适用于浮肿、癃闭、阳痿等症。

针刺得气后,应按体质强弱、病情虚实、掌握补泻。

虚证: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宜小,提插用力宜轻,要求针感如一股暖流缓慢地传导。

实证: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可大些,提插用力可重些,要求针感如电击样传导。

环跳的配伍作用及释义

环跳配后溪:腿痛。

环跳配悬钟:躄足。

环跳配复溜:瘾闭、“颅压高”(个人经验)。

一、环跳配后溪治腿痛

后溪为小肠手太阳经的俞穴,俞主体重节痛,又通于督脉,小肠经与督脉会于大椎;督脉自上而下行者,与膀胱足太阳经同起于目内眦,合并下行;膀胱经脉循行下肢,在环跳穴又与胆经交会;膀胱足太阳经脉与小肠手太阳经脉,在目内眦衔接,其经气是相互贯通的。

所以,取后溪可宣通小肠、膀胱、督脉之经气使之下达,以治下肢疾病,也是下病上取法。

环跳是胆经与膀胱经的交会穴。

胆足少阳经病候,是主骨所生病者;膀胱足太阳经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

环跳对于下肢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证,都具有舒筋脉、利关节作用;在临床上,环跳是治疗一切下肢疾病的要穴。

二、环跳配悬钟治躄足

躄足是足软无力,不能行路。

悬钟为胆经的髓之会,又是足三阳之络,足三阳经皆通过此穴。阳主动,髓能充骨,而胆经病候,是主骨所生病者,取之可益髓气,

强筋骨,与环跳并用,以增强运动功能。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macskf,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