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不好治!胃火烧不尽,肝风吹又生:病根就在这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景岳全书》、《丹溪心法》、《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令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振奋、欣喜。
没错。它写出了生命的蓬勃之象。
但是,看官,你可想过,我们身体里的一些疾病,有的时候也像那野草一般。治了再犯,犯了再治,真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
这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是胃病。我们老百姓都有这样的感受——胃疼,实在不好治。胃病,一旦得上,就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养它。
而在这休养生息、潜心医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必须牢牢地、清晰地抓住其治病根由。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抓不住根由,怕是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
那今天的这篇文说,我们谈什么呢?谈一谈胃痛和肝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说的症候,就是肝郁化火、火热郁结所致的胃痛。连日来,已经有不少看官咨询这方面的问题了。我们遂撰文以飨读者。
胃痛和肝之间有关系吗?有的。套用开篇所提及的诗句,这既是“胃火烧不尽,肝风吹又生”。
我们从头说起吧。
看官须知,在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里面,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譬如心和小肠互为表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对于这些,我们可以想象成“相扶相携”的恩爱夫妻。但是,也有一些,是相爱相杀的欢喜冤家。肝和胃,就是其中的一对儿欢喜冤家。
怎么理解呢?肝主条达。胃主通降。肝气条达如常,则胃气通降有序。不过,一旦肝气郁滞,肝郁化热,火热之势就容易“传导”给胃,形成热结胃脘之势。胃火因此就出现了。你看看,这一对,要好的时候真好,闹掰的时候又真是大动干戈。这也难怪。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要么受土的滋养,要么反过来克木。这又是五行相克关系所决定的。
所以说,当肝郁气滞日久,形成肝郁化热的时候,就很可能引发胃痛。这种胃痛,乃是胃中火热之象的表现。患者的痛感,多带有灼热,或者在平时反酸、胃内嘈杂不安,口渴,口苦,胃部胀满。胃痛得热则增,得凉则减缓。由于肝郁在先,所以患者还可能有肝郁的其他表现,比如两肋胀满、脾气急躁、乳腺增生等等。可以说,这胃火的出现,就源于肝郁化热这股“邪风”。肝郁化热不除,胃火别想清散干净。所以我们形象地说:胃火烧不尽,肝风吹又生。这说法,不见得多确切,但是便于看官理解。
好了。问题分析完了。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调治呢?
在这里,我们为您说上一张古代名方。我们借以领略中华古医学对此类疾病的调治智慧。组方如下——
青皮6克,陈皮6克,芍药6克,丹皮4.5克,栀子4.5克,泽泻4.5克,土贝母6到9克。水煎服即可。
这张方,名唤化肝煎。它的拟制者是谁?是张景岳。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它的一部《景岳全书》,堪称明清时期伟大的医学著作,至今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呢?
先看青皮和陈皮。这两味药,都是行气、理气、破郁滞的。陈皮还兼具燥湿健脾的作用。这两味药的价值,就在于化解肝郁气滞的问题。如前所说,肝郁才化火,气郁才成毒。我们用陈皮和青皮来疏肝、理气、和胃,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然后看白芍。白芍能做什么?它可以清热、敛阴、养血、止痛。有它在,我们疼痛的症状可以得到很好地调理。
由于“热”是导致疾病的直接因素,所以我们要清热去火。用什么呢?用丹皮、栀子、泽泻和土贝母。其中,丹皮泻血中伏火,栀子泄三焦郁热,泽泻渗湿泻热,土贝母清热散结而化痰。四味药配伍组合,热势得解。
看官,这就是古人的疏肝理气、泻热和胃之法。它对于火热郁结所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疗效。如果能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运用,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还是那句话——辨证施治是前提。一个胃痛,原因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多个问题夹杂出现。我们这样一篇小小文说,自然不能代表全貌,但毕竟从一个侧面,和您一同领略了其中的奥妙。如果能给您带来启迪,也算达成了撰写此文的初衷。
文中方剂,看官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