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人通常有3大“恶习”!春季祛湿只需做到这5点
在中医看来,湿气似乎称得上是“万恶之邪”。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致病因素中,湿邪杀伤范围最大,中医最怕湿邪!湿气是很容易在体内渗透的。吃不忌口、不爱运动、不远离潮湿环境,殊不知这些你习以为常的坏习惯正是加重湿气的主要因素!
湿气在人身上的表现也常有内外之分:
内常表现为脾胃功能不好,吃什么都不香,大便黏腻,胖而无力,觉得“湿重如裹”,像被某种东西包着,懒得动弹,困倦无力;
外则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爱长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初春时节冷暖空气不断交锋,潮湿、降雨无法避免,湿气过盛也随之而来,另外春季阴雨连绵,湿气容易加重。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这个季节及时给身体“排湿”,对一年的养生保健都至关重要。除了适当补充薏米、红豆、茯苓等有祛湿作用的食物,还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让湿邪无处可入。
春季防止湿邪入侵,主要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睡足觉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容易脾虚,进而引起水湿停滞。最好每天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保证6~8小时睡眠。
2、吃清淡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并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和湿气。最好坚持适量、均衡饮食。
出了吃得清淡以外,还应该多吃一些利水渗湿、祛湿健脾的食物,例如茯苓黑米糊。这个食疗方以云南茯苓、河南淮山药、紫阳黑米、东北黑豆、豌豆、江苏芡实、江西覆盆子为配方,对失眠多梦、脾虚湿气重、气血不足有很好的疗效。
茯苓:茯苓为高级菌类,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茯苓,古人称为“四时神药”,又称茯灵,而云南茯苓,品质最优。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茯苓黑米糊对于湿气重引起的困倦、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虚胖、肠胃功能不佳、长痘痘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其中加入了黑米、黑豆、山药等滋养补人的食材,还可以补气养血、调理脾胃、黑发乌发,对各种妇科类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少沾凉
中医认为,过多食用冰激凌、凉性蔬果等生冷食物,会影响肠胃功能,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凉品”要限量,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4、多运动
湿气重的人容易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堆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还可以促进器官的协调运作,加速“排湿气”。
5、戒烟酒
吸烟喝酒是加重“湿毒”的重要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烟酒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另外推荐一个老中医的祛湿妙方:冬白术(炒)5克,薏苡仁(煅)20克,白茯苓10克,白扁豆5克,桑白皮5克组成。
此外,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所谓“春捂秋冻”,春季不要着急减衣服,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时,切记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再睡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