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谈中药详解:《脐疗法》熨脐、贴脐、敷脐
脐疗法是将药物作成适当剂型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热熨、拔罐等), 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祖国医学具有悠久历史、行之有效、方简效捷的防治疾病的疗法之一。
近代, 人们已经注意到现行用药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如口服用药, 药效只能维持数小时或更短时间, 致使病人不得不一日多次服药。因药物经口服进入消化道后, 部分有效成分往往被破坏, 不得不加大剂量甚而近于中毒剂量, 威胁着病人安全。注射给药, 既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也有许多不便之处。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对寻找新的给药途径, 已成有关医药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祖国医学的脐疗法可视为较理想的一个给药途径, 我们应当发掘、继承和加以发扬。
脐疗源流脐疗是祖国医学的外治法之一, 外治法溯源于《内经》。如《灵枢· 痈疽篇》治疗“ 米疽” “涂以家膏, 六日已, 勿裹之” 。《灵枢· 寿夭刚柔篇》用蜀椒、干姜、桂心渍酒,热熨治疗寒痹等。正如清·吴师机日: “ 凡病多从口入, 故医有外治法, 经文内取外取并列, 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
脐, 名神阔, 又名气舍、维会。自古只灸不针。明· 高武日: “ 素注: 禁针, 针之使人脐中恶疡溃。” 灸脐部治疗疾病较早见于《金匾》: “ 凡中喝死, 不可使得冷, 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 绕喝人脐, 使三两人溺其中, 令温” 。《千金要方》记载: “ 少年房多短气, 盐中脐孔中灸二七壮。” 用药灸以治疗疾病, 如《类证普济本事方》: 治结胸, “ 巴豆十四枚, 黄连七寸和皮用, 捣细末, 用唾津和成膏, 填入脐心, 以艾灸其上, 腹中有声, 其病去矣。” 后又发展只用药不用灸, 如( 万病回春》载: “ 小儿泻不止, 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脐上。”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三、四卷对许多病证记载有脐疗方药, 其后各种医籍记载的病证附方中, 常有药物脐疗的记述。至清代昊师机外治疗法的专著( 理渝骄文》中收录了治疗各科疾病大量的脐疗方药, 此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疗法。近年来, 也不断见有脐疗治验报道。受医者、患者普遍欢迎。
脐疗机理探讨神阔穴位于任脉, 任脉和督脉相表里, 故总理人体诸经百脉, 又为冲脉循行之地。而冲脉为经脉之海, 且任、督、冲“ 一源而三岐” , 故经气相通。任、督、冲皆属奇经, 奇经八脉交贯串于十二经脉之间, 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 也即奇经与正经气血相通, 故神阂通周身之经气。可见脐与各经脉密切相关。通过各经脉气血的运行, 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组织器官。
脐居中焦, 位于大腹中央, 是五脏六腑之本, 元气归藏之根。《难经· 六十六难》曰:“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 何也? 然, 五脏俞者, 三焦之所行, 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 何也? 然, 脐下肾间动气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经之根本也, 故名日原。” 可见脐在生理上至关重要。而脐部动气又为内脏病变之病理表现, 可见脐与五脏六腑直接有关。
上述可见, 药物敷脐, 既有药物的刺激作用, 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它可通过脐, 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及其十二别经之循行, 输于五脏六腑, 布于全身, 以达病所, 而治疾病。
关于药物自脐部吸收, 前人也有所验证。清· 吴师机治嚓口痢用白芥子末贴小腹并脐,如热不可当, 去掉, 并谓“ 口中不辣再敷, 取效止” , 治黄疽用百部根放脐上, 酒和糯米饭盖之, 并谓: “ 以口中有酒气为度” 。又有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中, “ 以口有辣味去之, 则知由脐而入, 无异于入口中” 等记载。认为药物敷脐与口互通, 故和口服药作用相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 也有类似经验。如曾治1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在脐部用药后感到口中有苦味,也有1 例面神经麻痹患者, 因药中有胡椒等辛味药, 在脐部敷药后, 感到口中有辣味。
用药方法和特点
脐疗对于疾病的辨证施治、治疗原则, 和内服用药完全一致。但由于神闽的穴位性能,故自有其特点。神洲穴的性能: 神网主要有温通元阳、苏厥固脱、运肠胃气机、化寒湿积滞等功能, 即使不用药物, 只要有效地刺激穴位, 如灸、按摩等也可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脐位于腹壁正中, 易动中焦, 药物发生效能, 肠胃先受承之。我们临床曾见到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 往往脐围有隐隐作痛; 或肠鸣软便, 或呕恶欲吐等不适感, 虽1 一2 天后即可消失, 但用药时也应设法避免。
用药方法: 最简易的方法是将药粉撒入脐部, 以手指按紧, 用胶布或中药膏药固封; 或将药粉用某些液体调成糊剂, 或制饼贴于脐中, 或将药物粗末布包卷于脐部。一般工一7 天换药1 次, 在换药时, 应将脐部洗净并擦干。
药物用量: 最大量以填满脐窝为度, 最小量以涂满脐窝内皮肤表面为宜, 药粉要研极细。
由于神闻穴位的性能, 用药期间最好每晚用热水袋于脐部热敷约半小时, 温度以舒适为度, 既可避免腹部不适感, 又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 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3. 用药特点: ( 1 ) 若从治则, 需要用凉药时, 应配适当的热药以反佐之。因腹部易受寒邪侵袭, 凉药也可使小腹隐隐作痛, 甚或泄泻, 但也有必须令冷才能奏效。如《简效方》治二便不通, 用白矾满敷于脐中, 以新水滴之, 觉冷透腹中即通。” ( 2 ) 为使药物直达药所, 使药力专而奏效速, 常用某些辅助药液将药粉调成糊剂或制饼贴用, 如病在胸隔以上, 尤其在头面部位, 用黄酒; 病在胃肠属寒者用生姜汁, 属热者用黄连浸液; 病在肝胆(经) , 用稀食醋; 病在肾、膀胧(经) 用稀盐水; 病在下肢用牛膝浸液。用糊剂贴脐, 需保持糊剂湿润才能收效快。一般人体汗液叩可维持其湿润度, 否则需用同样药液或微温开水涂于药糊表面以湿润之。临床实践证明, 凡用药粉而效果缓慢者, 改用本法即能提高疗效。( 3 ) 为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 常用中药提取剂配方, 如浸膏剂、有机溶媒提取物、芳香油等。
常见病脐疗验方
1 . 感冒: 葱、姜、豉、盐各适量, 共炒热, 布包最脐上; 或用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研面敷脐。
2 . 咳嗽: 寒咳气喘用朱砂8 克、甘遂5克、轻粉1.5 克, 共研末, 取少许温开水调糊, 上滴香油敷脐; 小儿肺胀胸满, 热性咳喘用黑白丑等量研末取15 克、大黄30 克、槟榔8克、木香5 克、轻粉少许, 共研细末, 蜜水调成饼贴脐。
3. 肠胃炎: 艾叶少许切碎, 酒炒布包热熨脐中; 或仙人掌根捣烂敷脐; 腹痛用白胡椒末2 克、白芥子末4 克、生姜30 克共捣如饼贴脐; 或生白芷末6 0 克、小麦粉15 克, 食醋调糊敷脐(也治肠绞痛)。
4. 腹泻、痢疾: 白胡椒、吴茱英各6克、大蒜少许, 用米饭捣成饼贴脐; 或芥子末、面粉各等分, 温水调糊敷脐; 或五倍子末醋炒, 用食醋调糊敷脐; 或炮姜、附子末敷脐, 炒盐加葱热熨于上。
5. 呕吐: 炒吴茱英30 克、生姜、葱各少许共捣如饼, 蒸熟贴脐。6 . 黄疽: 茵陈、桅子、大黄、芒硝各3 0 克、杏仁6 克、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 克, 共煎汁热敷于脐。
7 . 大便秘结: 老生姜60 克、豆豉15 克、葱头三根共捣如饼使微热贴脐; 或大黄、玄明粉、生地、当归、积实各30 克、厚朴、陈皮各15 克, 共研细末, 取少量敷脐, 上滴麻油。
8. 小便不通: 生姜3 片、大蒜3 瓣、葱白3 根, 共捣如泥, 温热敷脐; 或大葱、车前子等量捣烂如泥敷脐, 或海金砂6 克研末和米饭做成饼贴脐。
9. 水肿、股胀: 鲜葡萄根、鲜芦草根各30 克、葱白少许, 共捣烂贴脐; 或桅子7 个研磨,冰片6 克、鲜姜、大葱少许, 共捣, 鸡蛋清调敷脐; 或甘遂末敷脐。
10. 盗汗、自汗: 五倍子末, 食醋调糊敷脐, 或枯矾3 克、缎五倍子15 克, 共研末敷脐; 或何首乌、白矾等量研末敷脐。
11. 便血、尿血, 吐血: 大黄末, 食醋调糊敷脐, 或苏木、当归、大黄、赤芍、桃仁、灵脂、红花各等量煎汁, 熬膏贴脐; 或大小蓟、白茅根、发团各少许炒炭研末, 用大蒜捣成泥贴脐。
12 . 遗精: 紫花地丁末敷脐; 或五倍子、牡砺等量研末, 盐水调彻敷脐; 或甘遂、甘草各等量研末, 猪脊筋捣如泥贴脐。
13. 子宫脱垂: 蓖麻油加雄黄5 克, 调成膏敷脐; 或蓖麻子去皮捣烂, 食醋调敷脐。
14. 白带: 醋炙鸡冠花、酒炒红花、荷叶灰、白术、获荃、陈壁土、车前子各3 克, 研末, 黄酒调糊敷脐。
15. 病气: 吴茱英、川棣子各9 克、小简香12 克, 研末敷脐; 或肉桂末敷脐。
脐疗治验例近几年来, 我们对多种疾病用脐疗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于下:
1 。癫病: 胆南星3 克、明雄3 克、醋芫花50 克、白胡椒挥发油。.05 毫升, 共研面。每次用15 0 毫克敷脐。首用15 天换药, 以后5 一10 天换药。治疗期间禁食辛辣、腥味食物和南瓜、绿豆、大油。经治疗1 20 例, 总有效率为85 肠, 近控率为10 肠。用药后大便粘稠, 吐粘痰, 自觉精神好, 发作间隔时间延长, 发作时间明显缩短, 症状一减轻。
例: 杨x X , 男, 6 0 岁。因生气患癫病20 余年, 曾经多方治疗无效。发作前自觉胸前抽搐, 发作时抽搐约半小时, 发作约1 小时后清醒。数日发作l 次, 或l 日发作数次。自78年2 月28 日开始用本法治疗, 至5 月末止, 一直没有发作。自觉心情舒畅, 头脑清醒。此外, 曾用月石、丹参浸膏等量混合敷脐, 治疗淤血型多例, 也有一定疗效。
2. 面神经麻痹: 药物同癫病药, 每份加马钱子总碱0.1 毫克。每次用1 50 毫克, 2 一5天换药1 次。经治疗30 例, 总有效率为86 肠。起效时间一般在1 周以内, 对抬额、皱眉、闭眼、鼓腮、露齿、面部知觉等动作表情, 都有所改善。用药后一般先觉面肌能自主活动,嘴渐能张闭自如, 眼睛能闭合自如。
例: 卫x x , 男, 21 岁。7 年5 月5 日突感右侧面部麻木, 嘴向左歪斜, 右眼不能紧闭。经用普鲁卡因封闭无效, 针灸短时有效, 但不能巩固。检查: 嘴左歪, 右眼闭不紧, 舌右侧有麻木感, 右鼻唇沟稍消失, 味觉正常, 额纹无变化。78 年5 月17 日用本法治疗, 5 天换药l 次。用药后2 天, 面部已有知觉, 有紧张感; 7 天后嘴能左右自由活动, 两眼能闭合自如; 10 天后恢复正常而愈。至今未见复发。
3 . 肝痛: 穿山甲末10 0 克, 喷入乳香、没药醇浸液70 毫升, 烘干研末, 再加入鸡矢藤挥发油0.5 毫升、冰片少许。每次用20 0 毫克,食醋调糊敷脐, 5 一7 天换药1次。对慢性肝炎、肝癌患者可止肝痛。一般用药2 天后疼痛减轻或不痛。
例: 张x x , 女, 35 岁。72 年患急性黄疽型肝炎, 经治愈后肝区持续疼痛, 放射至背、腰部, 面部色素沉着, 时有呕呢。78 年4 月15 日用本法治疗半月, 肝区疼痛墓本消失, 面部色素斑大部分消失。4 . 腹痛: 山碴浸膏10 克、厚朴1 0 克、自芍12 0 克、甘草浸膏3 克, 共烘干研面, 加鸡矢藤挥发油2 毫升、冰片少许。每次用2 0毫克· 姜汁调糊敷脐, 5 一7 天换药l 次。一般经脐疗后, 疼痛减轻, 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缩短或不痛, 排气通畅。
例: 李义火, 女, 36 岁。曾患肝炎。近4年来, 腹部经常绞痛, 呢气, 排气困难。经胆囊造影, 收缩功能差。钡餐透视, 胃粘膜增厚, 曾诊断为慢性胃炎。无妇科病证。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 于78 年4 月18 日用本法治疗1个月, 疼痛减轻, 排气畅通, 呢气减少, 又治疗1 个月, 疼痛消失。
5。痛经: 山喳10 0 克、葛根浸膏10 克、甘草浸膏5 克、白芍15 0 克, 共烘干研面, 加孚L没醇浸液70 毫升, 烘干后, 加入鸡矢藤挥发油4 毫升、细辛挥发油1 毫升、冰片少许。每次2 0 毫克, 食醋调糊敷脐, 于月经来潮前2天或初感痛前2 天使用, 月经来潮后痛止即可去药。一般在痛时用药可使疼痛缓解, 痛前用药可止痛。经期错后者可恢复正常。
例: 徐x x , 女, 32 岁, 已婚。痛经史19 年。13 岁初潮, 周期30 天左右, 经期7 天。经来第1 天少腹痛, 约持续2 天, 一般腹痛能忍。15 岁后经痛加剧。2 8 岁生第一胎后仍有经痛, 量不多, 无血块, 伴有腰痛, 有时不能坚持上班。78 年5 月9日用本法治疗, 第2 天痛止。下次月经来潮即不再痛经, 经量比以前稍多。
6 . 三又神经痛: 一号药( 肝痛药和腹痛药等量混合) , 每次用2 0 0 毫克, 黄酒调糊敷脐; 二号药( 面神经麻痹药) , 每次1 0 毫克敷脐。初诊患者疼痛剧烈, 先用一号药, 5 天换药1 次; 面部痉挛为主证者, 先用二号药,5 天换药1 次, 以后交替轮用。一般用药后即能止痛止痉, 能迅速改善面部症状, 但口角痉挛往往迁延不愈。由于疼痛减轻或消失, 对患者精神状态有所改善J
例: 杨x K , 男, 52 岁。患三叉神经痛已1 年。曾用中西药医洽无效。于79 年4 月13 日初诊时, 即用一号药, 1 个半月后, 腮部不痛, 仅有胀感, 鼻唇沟部仍痛, 太阳穴处胀痛有向上放射感, 但不上窜, 口角抖动; 改用二号药2次后, 一、二号药交替使用1 个月, 除饮食稍有痛感外, 其它如刷牙、刮脸均不感痛, 口角己不抖动, 精神愉快、。继续用药t 个月以巩固疗效。
7 . 夜尿: 甘草5 0 克、白芍2 0 克、白术20 克, 水煎浓缩, 加白矾粉10 克、硫黄粉50克, 烘干研面。每次2 0 毫克, 用大葱盐水捣汁调糊敷脐, 2 一5 天换1 次。用药后, 可使夜尿次数减少。继续用药逐渐而愈。例: 徐X x , 女, 14 岁。尿床5 年, 曾针灸无效。平日尿多, 每夜尿床2 次。79 年3 月9 日用木法治疗半月后, 不再尿床。
8. 高血压: 胆制吴茱黄5 0 克、龙胆草醇提取物6 克、硫黄10 0 克、醋制白矾10 克、朱砂50 克、环戍甲唾嗓12.5 毫克, 混合研末。每次用2 0 0 毫克敷脐, 5 一7 天换药1 次。对各型高血压病治疗1 15 例, 总有效率为68.7 肠。一般用药l 次有效, 舒张压下降约10 毫米汞柱, 收缩压下降约20 毫米汞柱, 下降后有的维持数天又回升, 虽回升一般不及原来高度, 也有下降后30 余天随访不再上升。对自觉症状如失眠、多梦、头晕、心慌等明显改善。
例: 侯x x , 女, 38 岁。73 年生第三胎后, 自觉头晕、心慌、失眠、多梦、血压190 / 12 0 毫米汞柱。胸透、心电图等无异常发现。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于78 年2 月28 日用本法治疗1 周, 血压降至14 0 八0 毫米汞柱,自觉心慌, 头晕改善, 睡眠正常, 不梦或少梦。用药17 天, 血压回升至1 7 0/ 10 。毫米汞柱, 用药2 天, 血压又降至14 0 / 9 0 毫米汞柱,共治疗两个月停药。2 个月后随访, 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 睡眠良好, 自觉症状悉除。
9. 心绞痛: 腹痛药和痛经药等量混合,每次2 0 0 毫克, 用黄酒调糊敷脐, 3 天换药1次。一般首次用药即可控制, 尤其是对气滞血淤型效果较好, 可使疼痛次数减少, 发作时间缩短, 症状减轻。
例: 孟x x , 男, 4 岁。阵发性胸前区疼痛已两年, 近1 年来加重。每因劳动则出现心慌、气闷, 胸前区疼痛。每次疼痛约数秒或1 一2 分钟, 每日至少发作两次, 用硝酸甘油含化可暂缓解。经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 治疗无效。患者心情紧张, 恐惧, 血压1 0 / 60 毫米汞柱。心电图: 不完全性室内双束枝传导阻滞。于79 年5 月25 日用本法治疗半月, 除首次用药后约2 小时曾连续发作3 次心绞痛外, 以后约2 一3 天偶然发作1 次, 疼痛减轻, 时间缩短, 心情舒畅, 睡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