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加一料,消肿减肥、美容养颜、祛湿健脾,好处多多!
薏米,虽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但应该多数人都认识它。提到薏米很多人都会想到薏米可以祛湿,而且还会想到红豆薏米粥。其实,薏米的养生功效和营养价值都是极高的。
不知,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把薏米当做玩具?可能80、90后的人玩过,那个年代玩具不如现在那么多样式,或者说没有什么玩具,玩具就都山中的野草、野花等,我记得小时候玩过薏米,那时还不知道薏米可以吃,而且还有那么好的养生效果。那么今天就来了一下吧!
薏米6大功效
1、防癌抗癌
其所含的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可用于霄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概率。尤以脾虚湿盛的消化道肿瘤及痰热挟湿的肺癌更为适宜。在日本,薏米被看成典型的“抗癌食品”,还能减轻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2、健脾胃、促代谢
薏米因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补益食品,经常食用薏米食品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效果。
3、美白肌肤
薏米中含有一定的维生素E,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并且它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护发
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的作用。
5、利水渗湿
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6、防治脚气病
薏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对防治脚气病十分有益。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薏米吧,薏米都知道如今那么的比较多吗?一起来了解了解,薏米的祛湿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在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河北安国薏米,云南曲靖薏米,贵州兴仁薏米、安徽毫州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金沙薏米 产于福建省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是仙游县著名的土特产,在宋代大面积栽培,有千年历史,明代贵为朝廷贡品。
在中国薏米中,皇帝只选择金沙薏米作为贡品。说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本草纲目》记载的正是金沙薏米。是目前国家唯一确认的粮药兼用和具有国家地理保护标识的的薏米。金沙薏米的颗粒很小,药用价值也很高。
【炒薏米泡水去湿毒】食用薏米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但是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薏米不好吃,长期食用可能坚持不下来。但是今天小编教大家薏米祛湿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味道也不错。那就是炒薏米泡水喝。坚持食用,大家就能看到自己身体的明显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炒薏米的具体做法和食用方法吧!
炒薏米的制作方法
1、准备的材料就一种:薏米,一次不要炒太多,大概小半碗左右,够吃一个多礼拜就行。用来炒的薏米不用提前用水泡,用清水洗净,把水分沥干。
2、放入锅中,用文火炒,水分还没有炒干的时候可以多反动,直至水干,小火炒,稍微翻动,炒至微焦黄,可以尝下,比较焦脆,又不糊,就可以关火了。
3、关火后锅里的温度还比较高,可以翻动后放几分钟,直至冷却。
4、冷却后的炒薏米放在密封性较好的罐子里。
4、每天晚上抓一把放保温杯里,开水冲泡,第二天早上喝。如果早上没时间,也可以拿到办公室随时冲泡,非常简单方便。
功效:
1、生薏米性偏凉,经常煮喝容易伤身体元气,但炒薏米就温和多了,健脾的作用增强,甚至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
2、炒薏米有烘焙过的焦香,还能理气解郁,舒缓心中郁闷。
3、薏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对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也有疗效。
4、利水消肿、清热排脓,对体质原因导致的面部粉刺、皮肤粗糙、色素斑点有明显疗效。
5、坚持饮用,还可以消除男性朋友常见的大肚腩。
然而,薏米的存储要记住4点,保存薏米需要低温、干燥、密封、避光四个基本原则。减肥吃薏米红豆粥就可以,不同的粥其效果也有不同之处。那么就简单的介绍几款薏米粥给大家。
1.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红小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将薏米、红小豆等洗净后,把红小豆、薏米浸泡1小时。然后将所有材料盛入炖盅,放入适量的水,文火炖3小时,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2.薏米山药粥
材料:山药、薏米、红糖调味适量。
做法:三种食材打磨机打成粉,加足量水大火熬开,转小火熬1小时。熬时要不停的搅动,以防糊底和溢锅。熬好后盛入碗中可调适量红糖。
3.薏米银耳羹
主料:薏米150 克,银耳 100 克、适量白糖、糖桂花、水淀粉。
制法:薏米去杂用温水浸泡。银耳先放入凉水中浸软,去杂质,改用开水浸泡,直至发透为止。再向锅中加入冷水、银耳、白糖烧滚,放入泡好的薏米,入水淀粉勾成稀芡,加糖桂花出锅装碗即成。
总结:你喝过薏米红豆粥吗?你有自己做过吗?
----------------------------------------
美食,让我们懂得了风土人情,想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还可以知道更多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