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博士”水针技术臻于化境

文 / 长江网
2017-08-16 06:20
“双料博士”水针技术臻于化境“双料博士”水针技术臻于化境

本报记者武叶 通讯员崔毅 摄影记者李子云

针灸只取3—5个穴位,下针处能感觉到“电流”行遍全身,武汉市武昌医院中西医结合疼痛科主任医师黄国付,因出神入化的针灸技术,引来无数患者追随。除了在病人当中有口皆碑,他同时还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领导,之所以能够面面俱到,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大家”。

针灸时可以感觉到“电流”走遍全身

“漂亮!好——”昨在武汉市武昌医院中西医结合疼痛科,黄国付话音未落,一股“电流”沿下针处一直流淌到脚尖,坐在椅子上的患者肖振宇婆婆不由得连声赞叹“舒服”。

70岁的肖婆婆家住汉阳动物园,是一名退休教师。2015年春节,她出门买菜不慎摔了一跤,之后双腿一直无法打弯儿,跑了几家医院都说要置换关节。

正月初九,肖婆婆坐在轮椅上被家属推到黄国付的诊室,黄国付的话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用换关节,治得好”。

就是这一天,肖婆婆见识到了黄国付出神入化的水针技术。肖婆婆回忆,第一个令她惊讶的是取穴少,内外膝眼加足三里,每条腿只扎三个穴位,两天后她双膝便能打弯了;第二个是穴位找的准,可以感觉到药水在经络里流淌,所过之处有种酸胀的触电感。经过三个月治疗,肖婆婆行走自如,从此成为黄医生的“铁粉”,每当有身体不适便会找来。

肖婆婆描述的水针,又称为穴位注射。和传统针灸不同的是,扎水针用的是牙科专用的5号针头,针灸的过程中要推注少量药水。黄国付用的最多的药水,是几毛钱一支的维生素B1、B12,起营养神经的作用。

记者采访过程中,黄国付的水针绝活儿屡屡被患者提及。68岁的黄女士在广州帮着儿子带孙女,期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发作,专程回武汉找黄国付治疗,打完水针半小时左右身上就轻松了。72岁的罗婆婆半年前开始头晕,一起打太极的婆婆建议她找黄国付看看,打了四次水针后症状基本消失。

“双料博士”中西医结合臻于化境

“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灸的最高境界,意思是穴位找得准,“气”能够沿经络到达患处发挥作用。在学生高桃珍看来,黄国付臻于化境的针灸水平,得益于他中西医双料博士的专业背景,在中西医融合方面达到一定高度。

两年前,高桃珍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被保送研究生。选择导师时,辅导员推荐她拜入黄国付门下。

中医扎针灸,少说也得十几针。因此,当高桃珍第一次跟着黄国付上门诊,见老师只给病人针灸了两个穴位,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就这两针,管用吗?”高桃珍坦言,起初她心里产生过怀疑,但病人的反馈是不容置疑的试金石。她也在跟师学艺过程中,渐渐熟悉了黄老师的一些“套路”——看病过程中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结合来看,针灸找穴位参照经络腧穴和解剖理论综合来找。

比如,他曾指导高桃珍为患者针灸:“扎到椎旁、椎弓根后面一点,就是夹脊穴的位置”。两句描述,像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把抽象的概念落实到一个坐标点。

一名肺癌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发作带状疱疹。患者特别怕疼,找了几个中医扎针灸,最后都落荒而逃。黄国付仔细检查后告诉学生,患者的病情从西医角度看,是疱疹病毒损伤了背根神经节;从中医角度看“久病入络”,病灶在络穴,针灸轻刺、浅刺即可。因手法轻柔,患者没有再“逃走”,后来恢复得很理想。

清楚记得每一位病人的信息

令高桃珍赞叹不已的,还有黄老师惊人的记忆力,他几乎记得所有病人的名字和病情,甚至家住哪里,做什么工作。

诊室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黄国付交待学生,“你去把XX的针取了”。学生闻言一愣,黄国付接着说,“就是左边腰疼的那位”。

肖振宇婆婆一语中的,“黄医生之所以医术高,主要是因为医德好,心里装着大家,技术才能提升”。正如高桃珍所说,肖婆婆来门诊看了两次病,发现黄医生竟记得自己名字,又惊又喜。

“不要怕,我会轻轻的!”、“回去路上走慢点,注意安全!”……在肖婆婆眼中,黄国付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尽管他兼顾临床、科研、教学和行政工作十分忙碌,可看上去永远都那么从容。

对待病人,黄国付总能够给出最客观的建议,若疾病类型不在自己的诊疗范围,他会毫不犹豫“赶”病人去其他科室。年初,62岁的文女士左腿长了鸡蛋大的脓肿,黄国付检查后怀疑是风湿引起,建议患者通过外科手段切开引流,无奈患者只认他,愣是不肯。黄国付只得和她达成协议:先按自己的方式治疗几天试试,如果效果不明显,就改去风湿科。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黄国付表现得非常自信。针灸落处,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一针漂亮,到位了”!

“做医生是个良心活儿”

“你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方案,你自己愿意用吗?你为患者扎的针,能够在你自己身上扎吗?”黄国付总是这样告诫自己,也这样教导学生。

以带状疱疹为例,临床通常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麻醉性镇痛药等三类镇痛药进行治疗,但镇痛药在一两周后就不大起作用了,而且副作用很大。黄国付坦言,做医生是个良心活儿,要为病人提供最优化的方案,选择痛苦最小的治疗方式。

今年年初,黄国付从武汉市第一医院调到武昌医院任业务副院长,除了有口皆碑的医疗技术,还带来了纯熟的管理经验。三级医院复评,是他上任后主抓的一件大事。

医务处主任郭遂怀介绍,为了深入了解医院目前的情况,黄院长亲自带队,每周进行一次“摸底查房”,在这一过程中熟悉各科室人员配备、梯队建设和设备情况,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其次是推行院科两级管理,院长主抓科主任,科主任主抓临床。

“干练,交待工作思路清晰,有可执行性。”对这位新领导,郭遂怀印象深刻。他总穿一双黑色布鞋,待人接物温和低调,浑身散发着和中医融为一体的儒者风范。

希望学生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辅导员为高桃珍推荐导师时,给出了选择黄国付的三个理由:口碑好,技术好,对学生好。两年间,高桃珍对这句评价有了切身的体会。

所有初出茅庐的医学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一肚子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到临床上去。

去年,黄国付开始指导学生编撰“疼痛针灸诊疗学”四套丛书,目的就是让学生们通过编书理清思路,达到融会贯通。8个学生合作编撰4本书,每人负责15万字任务量。高桃珍前期翻文献、查资料、搜集病例准备了大半年,到了下笔阶段更是不眠不休,过程非常辛苦。但在成稿后,她发现自己豁然开朗,病人来了以后,如何结合症状和检查报告明确诊断,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全部了然于心。

年初,120万字的书稿几乎同时交到黄国付手上,半个月后当学生们看到校对稿时惊呆了——每个章节黄老师都认真看过,并做了细致的修改。

高桃珍告诉记者,黄老师为学生们考虑得很周到,他知道奖学金和找工作是学生关心的两件大事,每每有编书、写文章等“加分项”,就会鼓励学生参与。

不久前,黄国付找高桃珍促膝长谈,问她硕士毕业后有没有读博的打算,可出面推荐她去同济医学院或北京的高校。他说针灸学已经博士化了,读博会有更好的发展,“学成以后若想回来工作,我的大门随时向你们敞开;若想留在北上广,我也绝对支持”。

高桃珍说,黄老师就是这样为大家谋划很多,不是帮他完成手头的项目就完了,而是希望学生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对话

名医

记者:如此精准的手上功夫是如何练就的?

黄国付:我们学生时代都有过互相扎针的经历,拿自己练手,拿同学练手。从皮肤、皮下脂肪到肌肉、肌膜、关节,针灸扎到什么层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不亲自体验很难言传。如今我带学生也经常提醒他们,用在病人身上的治疗,首先换做自己要能够接受。

记者:中西医融合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黄国付:西医辨病,找准责任病灶;中医辨证,找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本质,两者有机结合,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提高了临床疗效。

记者:好医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黄国付: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同时有身心疾患。做医生是个良心活儿,要确保给病人的是最优化的治疗,包括采取哪一种治疗方式,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甚至包括如何为患者减少治疗费用。医生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病人,自然会赢得病人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