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未来5-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有望更改
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一经发布即起“千层浪”,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改变当属对高血压的重新定义:门槛从140/90mmHg更改为130/80 mmHg。
此外,治疗目标也从之前一般人群的140/90 mmHg和高危人群的130/80 mmHg变化到一般人群的130/80 mmHg。
历史的某些场景总是相似的。想当初,1993年JNC5发布时,高血压定义从160/90 mmHg更改为140/90 mmHg后,也是如此轰动。
这里,大家都关心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指南会不会“采用”高血压新定义?
Circulation杂志刊出了刘力生和王继光两位教授对该指南的看法。他们明确表示,中国现阶段是不会采用美国新定义的。
他们表示,中国高血压指南必须考虑的是中国人群高血压的管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大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知晓。
如果应用130/80 mmHg这一门槛,就中国近期全国性调查数据,高血压患病率将会从约25%上升到50%。
对于血压在130~139/80~89 mmHg的人群,仅冠心病、心衰、卒中以及10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风险>10%等心血管病患者需要降压治疗,因此需要治疗的患者人数的增加还是微不足道的。
但如果考虑到中国高血压知晓率不足50%,增加的需要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几乎忽略不计。
王继光等认为,以130/80 mmHg为治疗目标,若按140/90 mmHg评估,血压控制率将会提高,而治疗强度的增加,从理论上会增加医疗成本。
相关研究中就显示,一般人群中需要接受降压治疗的人群增加了2%,老年人群增加了5.5%(图1)。
图1 根据140/90 mmHg和130/80 mmHg两种高血压定义,在一般人群和≥60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和需要接受降压治疗的比例
但早期强化治疗或会延缓高血压进展,预防顽固性高血压,长远来看,医疗成本还是下降的。
此外,王继光等还认为美国这份新指南还有其他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动态血压被首次推荐到成人高血压管理中。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并有效诊断夜间高血压。
其次,新指南重新推荐了根据心血管风险分层来决定是否用降压药,这一点在JNC 6曾提出。
第三是,新指南明确推荐筛查继发性高血压,并明确筛查对象、时机以及筛查手段。这种系统筛查,一则增加了各种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率,二则对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模式也从单纯高血压控制以及危险因素管理转变到疾病的治疗。
随着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对慢病的加强管理,以及家庭血压监测的推广,中国高血压防控形势已经快速好转,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显著改善。一项在上海老年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分别达到71.2%和25.7%。
两位教授认为,大概5~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更改了。
他们指出,2017年美国新指南中高血压定义的变更主要是基于流行病学证据,而非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定义的改变,不仅停留在概念上,最终获益的落脚点在心血管预防。这与2016年柳叶刀高血压委员呼吁的生命早期治疗的观点是一致的。
如何判断新定义的有用性和适宜性,主要观其近期和远期带来的影响。对于远期的影响还需时间考证,而短期效应可观其是否能够有费效比地改善血压控制。
来源:
Wang JG, Liu L. Global Impact of 2017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Circulation. 2018 Feb 6;137(6): 546-548.
(原标题:Circulation刊出刘力生和王继光对美高血压指南的中国观点:短期不会采用新定义,5~10年后或需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