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国人最大的隐忧?答案是“富贵病”大肠直肠癌!
内容速读
当正常肠道菌群发生不良改变,即肠道微生态失调时,会增加发生大肠直肠癌风险,相关机理为透过慢性发炎、毒素、有毒代谢物在大肠黏膜细胞内活化 NF-kB 及 STAT3 等讯号路径,减少细胞凋亡,促进上皮细胞增生,生成大肠直肠瘜肉 - 腺瘤 - 腺癌。
老化、环境及食物对大肠直肠癌发生的影响可能也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有关。通过调整食物及运动、补充益生菌有益于改善肠道菌群。
大肠直肠癌于全球癌症死因排行名列前茅,自 1990 至 2013 年,因大肠直肠癌死亡人数增加 57%。大肠直肠癌在美国癌症发生率于男女性皆排行第三,合计男女癌症死因则排名第二。中国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提示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关系。对大肠直肠癌的防治刻不容缓!
01 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大肠直肠癌是经由累积多项基因及表征基因 (epigenetic) ( 不改变基因序列却会影响基因功能 ) 的改变,使正常大肠黏膜转变成腺癌。约75%大肠癌病人无大肠直肠癌家族史,是偶发的。这显示大肠癌的形成还受环境与生活模式影响。
多项危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饮食习惯、嗜食红肉、肥胖、烟酒使用等都被认为会影响大肠癌形成。
近数十年来,微生物感染的致癌角色越来越受重视,推估牵涉到约两成癌症。如幽门杆菌导致胃癌、人类乳突病毒导致子宫颈癌、B 型及C 型肝炎病毒导致肝癌,新兴的概念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会导致大肠直肠癌。肠道微生态失调会影响肠道及整体健康
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兴未艾,相较健康者, 目前有多种细菌被发现其数量在大肠腺瘤或大肠直肠癌者的肠道内明显增多,意味着它们与大肠直肠癌的发展相关。
Zackular等设计研究明确了肠道菌群的改变是相关疾病的原因而非结果:
1. 经粪便移植于将肿瘤鼠富含 Bacteroides等致病菌丛移转至无菌鼠肠道,会让它们增加大肠癌生成;2. 以抗生素操纵这些老鼠的肠道菌丛,可以戏剧性地使肿瘤减少及缩小。
肠道微生态失调时可能经由几种机转 ( 下图) 导致大肠直肠癌发生:1. 引发慢性发炎,2. 制造的毒素影响细胞调节或直接伤害细胞脱氧核醣核酸,3. 产生有毒代谢物。
目前关于肠道菌群致病有两种假说:1. alpha-bugs 模型,某细菌有原致癌特性, 重塑大肠细菌聚落、改变肠黏膜免疫、驱除防癌菌种,促进癌生成。2. keystone-pathogen 模型,某关键病原细菌它在生态系统中占量少,但它的作用使原正常有益菌丛组成变为不稳状态而致宿主疾病。这提示我们肠道菌丛变化而导致大肠直肠癌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多重机转的。
02 大肠直肠癌与肠道菌群之关联一、老化
随年纪老迈, 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降低,伺机性病菌增量,抗发炎性菌种减少,免疫衰老使免疫功能低下, 呈现发炎状态,提升大肠直肠癌风险 。
二、环境及饮食
环境及饮食习惯增加罹患大肠直肠癌风险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如非裔美国人的大肠直肠癌罹患率比非洲本土者高。肠型与长期饮食习惯高度相关,高油低纤饮食与微生态失调有关。透过长期饮食调整,可使肠道菌群倾向健康型态。
03 修正微生态,恢复健康菌群基于修正肠道微生态失调,恢复至健康菌群的观点,可循以下对策:
一、调整饮食、多运动
摄取膳食纤维可增强大肠微生物制造代谢物( 主要是丁酸 ) 以抗异常增生、抗癌,运动可促进肠道健康,运动尤其加上饮食限制有益于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
二、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具抗癌作用, 其可能机转包括:1. 使诱变物或致癌物不活化,2. 降低肠道酸碱值,3. 免疫调节,4. 肠道菌丛调节,5. 调节细胞凋亡及细胞分化,6. 抑制酪氨酸激酶讯号路径 。
今日话题:
肠胃不适的时候,你都有哪些“绝招”调理?
加入一健社区,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