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在历史中的女医

文 / 家庭中医药
2021-03-11 00:22
多年前,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着实是火了一把,让很多中国人也对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女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宣传中医中药这方面,中国作为中医中药的起源国,自然也不甘落后,近些年来,有关中医中药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不但拍摄了诸如《大宅门》《神医喜来乐》《大国医》《大明医圣李时珍》等电视剧,还有通过中医来体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刮痧》等电影,但是这些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角是男性。

很多人一听到古代的医生这个概念,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留着胡子、挎着药箱的男子形象。那么,作为一个医学发达、医政制度完善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医事制度中有没有女医的一席之地呢?由刘诗诗、霍建华、黄轩领衔主演的《女医·明妃传》就是要告诉广大观众,中国古代不但有女医,而且还有女名医。

谈允贤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与西汉的义姁、晋代的鲍姑、北宋的张小娘子齐名,又有著作传世,所以她的生平事迹还是较为明晰的。在电视剧中,编剧将女医谈允贤的生平做了较大的改动,不仅将她的出生时间提前了,还让她与两位皇帝扯上了关系。其实,编剧的这些改动,都折射出关于女医的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那就是古代女医的形象多是模糊的,像谈允贤这种生平资料还算丰富甚至有著作传世的女医家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的女医都是以一个模糊的形象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有姓氏流传下来的都是少数。

素女

若说中国最早的女医,当属上古时期的素女了。据传说,素女是黄帝的老师,是一位对脉诊极其有研究的女医家。据传她写作的《素女脉诀》,为中医学的“三世医书”之一,唐代大儒孔颖达在他的《礼记正义》中,认为《素女脉诀》与《黄帝针灸》《神农本草》都是中医学早期的经典著作。在这三部医书中,《黄帝针灸》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神农本草》是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而《素女脉诀》则堪称我国最早的脉学著作了。然而,这“三世医书”中,《黄帝针灸》的内容或可以从《黄帝针经》(《灵枢经》)中窥见一二,《神农本草》更是作为本草学经典流传至今,《素女脉诀》却早已亡佚,中医学现存最早的传世脉学经典著作最早只能追溯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的一大损失。黄帝、神农、桐君这些上古医家,均有后人写作医书的时候托名其上,但是素女这位精于脉学的女医家,却多是一些房中术的著作托名为素女所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义姁、淳于衍

汉代,女医第一次被记载于史书之上,《史记》和《汉书》中均提到了一名叫做义姁的女医,她是西汉河内都尉义纵的姐姐,因为她医术高超,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特意下旨召她入宫,封她为侍医,专门为宫廷女眷以及皇亲国戚看病,深受贵族们的信赖。
除了义姁,还有一位女医因为一场政治阴谋而被记载于史书之上,这名女医叫淳于衍,是汉宣帝时期的宫廷医生。《汉书》上记载,为了能让她的夫君加官进爵,她参与了谋害汉宣帝原配许皇后的活动而最终获罪。中国的宫廷女医制度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记载是唐代的《医疾令》,其中规定女医的年龄、婚配情况、人数、年终考核制度等,但是汉代的义姁和淳于衍则证明中国的宫廷女医制度应该远远早于唐代。由以上的两位供职于宫廷之中的女医,我们可以知道,汉代的时候,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女医了,甚至可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但是史书上对女医的记载却并不多,这两位女医一位是因为她被称为“酷吏”的弟弟而被记载于《史记·酷吏列传》和《汉书·酷吏列传》中,一位则是因为谋害当朝皇后获罪而被记载于《汉书·宣帝纪》和《汉书·外戚传》中,均是寥寥数语带过,篇幅少得可怜。

鲍潜光

到了晋代,终于出了一位知名度比较高的女医家了,他就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同时也是中医药大家葛洪的妻子鲍潜光,史书上多称她为鲍姑。鲍姑和她的丈夫葛洪一起行医,尤其善于用灸法治疗疾病,特别是用广州的红脚艾治疗赘疣,效如桴鼓。鲍姑的一生基本都在岭南度过,岭南人民十分爱戴这位医术高超的女医生,称她为“鲍仙姑”,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她生前常用的红脚艾也被人们称为“鲍姑艾”。但是可惜的是,鲍姑并没有著作流传于世,不过,在不太擅长灸法的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用灸法进行治疗的记载却有很多,想来这与鲍姑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赵婆、胡愔

从隋唐开始,女医家有所著作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如《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了一名叫做赵婆的女医家曾经写过一本《赵婆疗瘰方》,虽然此书已经亡佚,但是毕竟被记载进入了隋代正史的“经籍志”之中。唐代女医胡愔,曾经著有《黄庭内景图》《黄庭外景图》《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说》《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等,其中的一些内容被编入道教经典丛书《道藏》中得以传世,这或许是古代女医家所留下的年代最早的著作了。

张小娘子、冯氏

宋朝各代皇帝均对医学大力支持,对于医术高超的女医家,也不吝封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宋仁宗年间,民间出了一位精通外科痈疽疮疡治疗的张小娘子。仁宗皇帝听说之后,将她召入宫中。她在负责治疗后宫女子疾病的同时,还开发出了一系列美容养颜的方子,被仁宗称为“女医圣”。南宋时期,孟太后患了昏厥症。皇宫中的医生束手无策,女医冯氏应召入宫治疗,进药一剂,孟太后就苏醒过来,三剂药服下,孟太后的病即获痊愈。冯氏因为高超的医术而被皇帝留在了宫中,后来甚至被封为安国夫人。这两名女医家,跳出了封建时代平民女性只能通过丈夫和儿子获得封号的旧路,以自己高超的医术获得了皇室的认可,这件事在古代可谓意义重大。

陆氏、彭氏等

明代以后,有记载的女医也多了起来,如永乐年间名医徐孟容之妻陆氏、万历年间的女医彭氏,均被记载曾应召入宫。除此之外,有著作流传于世的女医也较前为多,如《女医·明妃传》的女主角原型谈允贤,出身于医生世家,家中世代从医,15 岁开始随祖父谈复出诊,渐渐声名远播,尤以妇科见长,在她50 岁的时候,将自己的临证心得写成《女医杂言》一书,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周淑祜、周淑禧姐妹和父亲周荣起一起绘制了《本草图谱》一书;清代著名儒医王珠的女儿王恒其,曾写作《女医纂要》;七子山顾(苏州顾姓医学世家)的传人顾德华则著有《花韵楼医案》一书;晚清之时的著名女医家曾懿,因目睹瘟疫流行,深觉感伤,研习家中医书数年,终成一代名医,她著作颇丰,《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等均流传于世。以上列举的这些女医,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鳞半爪的记载,多数都是因为曾经被召入宫,为宫中的贵人治疗疾病。托了这些宫廷贵人的福,她们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些痕迹。

与出入宫廷的女医相比,民间女医就更少有记载了,少数几位有记载的民间女医,多是有直接或间接著作的,这些有著作的女医,虽然只是女医的一部分,但是却是女医这个群体的医疗水平的集中体现。令人遗憾的是,女医们所写的医学著作,很多早已失传,即使是那些流传下来的著作,也不太受后世研究人员的重视。在此,我们希望借着《女医· 明妃传》的播出,让这些淹没在历史中的女医走入今天人们的视野,让这些女医家的历史形象不再模糊不清。

国际妇女节快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容成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