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祖宗的宝物正被西方“去中国化”,我们该着急了!
针灸,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
随着不断西渐,针灸治疗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普及甚至超过了中国。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西方医学针灸”的兴起,世界针灸的发展正遭遇“去中国化”。
中医针灸,何处去?
1针灸,热!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一场“针灸热”。
1971年夏,时任《纽约时报》副社长的詹姆斯•赖斯顿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期间因突发急性阑尾炎,赖斯顿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阑尾炎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赖斯顿出现腹部胀痛,中国医生为他进行针灸治疗。
据赖斯顿回忆,当时,一位年轻的中国针灸师在他的右肘部和双膝下共扎了3针,并用一种“廉价雪茄样”的艾卷灼烤腹部,明显减轻了腹胀。
7月26日,《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了赖斯顿的文章《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手术》(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讲述了这段经历和针灸的神奇疗效。
来源:纽约时报档案馆
中医针灸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为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此时,中国针灸学刚刚迎来一次飞跃——我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成功地创造了针刺麻醉。这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典范,掀起西方社会对中国针灸的极大关注。赖斯顿夫妇访华期间,还在上海参观了中国针刺麻醉手术。
《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中西医结合的光辉范例——欢呼我国创造成功针刺麻醉》一文。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
1972年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团抵京,指名要观摩针刺麻醉。于是,30余名访华团成员及记者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观看了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手术的全过程,经报道,在美国掀起一场“针灸热”。
4月,在芝加哥威斯医院,美国医师第一次实施了在针刺麻醉下切除扁桃体的手术。
此后,随着民众需求的激增,美国针灸业应运而生,各地开始出现针灸诊所。到1997年,美国已经有10000人获得了针灸执照,约有3000名医生开展针灸疗法。
海湾战争前后,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高度关注应用于康复医疗及脑神经影像方面的针灸研究,并大力资助针灸治疗海湾战争相关疾病和慢性头痛方面的研究。
2
中华原创
针灸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华文明之初。
针灸包括针刺(砭刺)和艾灸(灸焫),均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应用的最古老的外治疗法。
针刺最早为“砭法”,古人常用砭石砭刺痈脓、砭刺放血等治病。殷商以降,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九针”代替砭石成为外治用具,一部分用于外科病症。据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黄帝创制了九针。采用艾草施灸最晚出现于先秦,主要使用艾炷烧灼灸。
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针灸形成的重要阶段。扁鹊、涪翁、华佗等名医均擅长针灸治病,中医学最早的经典《黄帝内经》也在这时问世,大篇幅论述了针灸。
到了魏晋隋唐,针灸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确立了针灸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地位。同时,政府创办的学校式教育逐步兴起,唐太医署设置针灸为独立科目,开创了针灸学校教育的先河。
宋代,针灸盛行。针灸医书在辗转与传抄过程中,存在对人体经络、腧穴部位名称的错讹脱漏等问题。于是,朝廷任命当时在医馆任职的王惟一重新勘校整理针灸医籍。经过长达3年的校勘考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问世,制定了当时的腧穴国家标准,影响深远。
同时,为了使学习者和临床医生准确掌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规定的腧穴定位,宋政府又命王惟一主持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使人体腧穴位置有了更直观、形象、准确的实物根据。
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在其所著典籍《齐东野语》中记载了当时针灸铜人的奇巧精密。据书中所述,针灸铜人体内有腑脏器官,铜人上的腧穴是有孔的,事先在其中注入水(有版本作“汞”),然后用黄蜡封住腧穴,再让医工找到某一腧穴并针刺进去。当时还曾将铜人隔衣针刺,如果找得准确的话,针刺入后便能自然地流出水(或汞)。
明代,针灸学在针刺、灸疗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出现一些集大成的针灸学著作,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影响最大。该书自明万历年间刊行以来,翻刻次数多、流传广,不只在中国受到学术界重视,还有日、法、德等多种语言译本。明代政府还在太医院设针灸科。
到清代前中期,针灸学呈现“由博返约”趋势,朝着简单、安全方向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与积淀,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临床诊治方法,都已发展成熟。
中国古代针灸学发展及成就
编者整理自《中医针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
3
峰回路转
古代,中医针灸已经在亚洲广泛传播。明末清初时,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渐多,针灸疗法在那时就被带入了欧洲等地,从而成为针灸西传的最早开端。
然而,到了清末,针灸的命运急转直下。
1822年,道光皇帝下令:“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久停止。”在太医院设针灸科的惯例由此改变,此后,针灸被排除在官方医学体系之外。
另一层面,传统医学的命运与孕育它的土壤休戚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后,中国从此一蹶不振。西医东渐打破了中医学相对封闭、独立的发展格局,并逐渐占据中国医学的主流地位。甚至,出现了过度“师夷长技”而导致的“全盘自我否定”——在百年国耻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对国粹的自信。
民国时,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的议案,使中医针灸的生存面临挑战。当然,依然有计长远者坚守阵地。以承淡安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通过创办针灸学社、发行针灸刊物、开展函授教育等,在保存发展针灸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图存创新中,中医针灸学孕育着新生。
1949年以后,针灸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1951年,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前身)成立,旨在开展针灸的临床和科学研究,首任所长朱琏。此后,各地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针灸的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同年,朱琏《新针灸学》出版,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尤其在针刺镇痛、针刺麻醉、针灸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是目前中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
1975年4月,受世界卫生组织之托,经国务院批准,通过联合国多边援助途径开展针灸对外培训,中国政府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开办国际针灸班,为世界各国培养针灸人才。
1987年11月22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是历史上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标志着国际上对中国针灸学科先进水平和领导地位的肯定。
4
西方学中国
美国兴起的针灸热潮,带动了更多西方国家使用针灸。
1970年代,针灸在德国得到空前发展,先后成立了三十多个针灸学会,一些科研机构也给予针灸研究支持,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愿意接受针灸治疗。
1985年,法国卫生部成立了针灸专门委员会,一些公立医院还常把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患者可为此获取医疗保险。
从1990年开始,意大利允许地方卫生局的诊所和公共医疗体系或与地方卫生局有协议的私营医疗机构开展针灸服务。另外,军医系统也逐步接受中医,如罗马军医院于2005年12 月19日正式开设了针灸科。
继1993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创办“伦敦中医学院”后,英国现有4所大学设中医针灸本科课程。2001年开始倡导中医针灸立法,2004年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2008年,英国卫生部立法小组给政府提交“针灸、草药、中医”立法提案,针灸治疗的病症有近二十种,针灸治疗费用可报销。
此外,针灸得到了瑞士、奥地利、荷兰、丹麦、比利时、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官方认可。
同时,国内外不断重视针灸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对针灸价值的共识。
从1981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便开始组织国际针灸命名标准的工作,于1984年出版了《国际针灸命名推荐标准》。
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关于针灸的听证会,重新评估了针灸的价值并形成共识,相关内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上。
2006年,《针灸经穴定位》国际标准制定,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就针灸中使用的361个人体穴位的取穴定位制定了国际统一标准。
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出版了《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标准,这是ISO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发布的首个国际标准。
5
它,到底有多厉害?
国内外针灸研究者采用严谨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大规模的临床验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镇痛
全球60%以上的针灸治疗患者是和疼痛相关的疾病,在国外针灸诊所,疼痛患者就诊的比例更高。
针刺治疗痛症获得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国外学者采用单病例meta分析了2008-2015年39个在西方多国开展的随机对照针灸临床试验的原始数据,纳入患者20827例,证明了针刺治疗头,颈,肩及腰背痛等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假针刺(安慰针刺)和不针刺,且一年后随访镇痛效果仅下降15%。
我国学者证明针刺作为辅助疗法可确切改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程度,并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针灸还可通过刺激体表激活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从而发挥镇痛作用、避免耐药和成瘾。2018年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名为H.R.6的法案,其旨在寻找治疗疼痛的替代性药物和疗法,遏制阿片类止痛药物在美国泛滥,该法案将针灸、医疗按摩等都列入待评估的替代性疗法。
*调控内脏功能
针灸对内脏功能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这种调节包括同节段穴位的特异性调节和异节段穴位的非特异广泛调节,这些作用均以脊髓节段性、节段间和全身性(脊髓上)中枢的参与为基础。
中国学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电针可以显著缓解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还可以促进肠运动治疗难治性便秘。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和《美国内科年鉴》(Annual Internal Medicine)等高影响因子的知名期刊上。
针灸穴位可以调整相应靶器官的功能,实现了相关的转化。比如针刺内关可显著缓解恶心呕吐,目前已经转化为可穿戴的腕带产品。
电针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实验研究证明了针灸足三里可激活迷走神经显著促进胃、肠运动;针刺中脘穴通过激活同节段的交感神经抑制胃运动;针刺天枢穴对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调节内分泌
针刺可以显著下调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针刺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肥胖PCOS患者月经周期和排卵率,降低性激素水平,显著改善卵母细胞的募集,提高胚胎的质量。
不过,有报告显示针刺在提高PCOS患者活产率方面和假针灸效应相当,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争鸣。例如针刺助孕的证据质量不高,在卵泡分泌前和胚胎移植后针刺助孕,真假针刺治疗无差异。针刺对于缓解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潮热效果也暂不明确。
针刺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效应,此外针灸激活皮肤固有的“皮-脑轴”(与中枢相似的HPA轴)发挥局部和全身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也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调节炎症-免疫
针灸所引起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针灸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神经免疫的作用。胆碱能抗炎通路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以传出性迷走神经为基础的抑制炎症反应的神经免疫通路。
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以内毒素血症模型和多细菌性腹膜炎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了电针的抗炎效应,证明电针“足三里”可以降低内毒素血症模型小鼠血清中T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IL-6以及INF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切断坐骨神经或者迷走神经以及期初肾上腺可以阻断电针的抗炎效应。多巴胺及其受体D1在电针调控炎症中发挥作用。
2020年,中美学者联合发表在《神经元》(Neuron)上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针刺体表穴位可以诱导多种躯体感觉—自主神经—靶器官反射通路,发挥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节作用。
《神经元》(Neuron)杂志网页版面截图
6
东西方差异在哪?
由上文分析可见,针灸治疗疾病临床应用广泛,并且对针灸的研究,也从传统的临床治疗实证逐渐发展到现代的实验分析求证、并渗透到现代前沿科学领域。然而东西方临床研究目的完全不同。
1990年代,为验证针灸的临床疗效,为卫生决策和针灸是否纳入保险提供支撑,德国联邦医师和健康保险公司委员会组织了大规模的针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注: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盲法,维持原随机分组分析和其他防止偏倚的措施,将可能的偏倚降至最小。因此,RCT被认为是评估医学干预措施的金标准。】
该试验设立了“德国针灸试验(GERAC)”和“针灸随机试验(ART)”两组项目,对针刺治疗腰痛、膝骨关节炎、偏头痛预防和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有效性进行验证。
这两项研究被认为是按照现代标准评估针灸治疗疼痛有效性的最大规模的高质量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著名的主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内科文献学》(Arch Intern Med)、《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和《Headache》上。不过,针灸随机试验研究结果中,仅2项证明了真针刺优于假针刺,6项研究结果证明假针刺有效。
而在中国,临床研究的目的常常是为验证或推广某种新的针灸治疗方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方案(教科书方案),结果多是阳性。但是方法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安慰针灸对照很难实施。尤其发表的偏倚,导致国际社会对针灸疗效的质疑。
为何国内外报告结果出现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由于对针灸的需求和起点不同,直接影响了国内外针刺RCT的研究目的和解读方式。国际上关注针灸对某种疾病是否有效,重在验证针刺引起的特异性疗效(efficiency),国内针刺RCT多以验证针灸的有效性或优效性研究为主,属于总体疗效(effectiveness)比较研究。
应该注意到,在针灸学研究上,东西方存在不少差异。
一是理论基础相差甚远:中医针灸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而西方针灸不言穴位和经络,它吸收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针刺的5大作用机制分别为:针刺的局部作用;针刺的同脊髓节段作用;针刺的跨脊髓节段作用;扳机点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
二是刺激部位不同:中国针灸以穴位为刺激部位,临床上医生则要通过“切、按、循”在穴区寻找适宜的刺激点。西方针灸在临床应用上则强调刺激点或者扳机点。扳机点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穴位和扳机点有重叠,虽然对重叠的百分比仍有争议,但是在对疼痛的治疗中重叠率达到95%。
三是刺激的方式差别:中医针灸刺激方式多样,有毫针、火针、放血、艾灸等方法,临床讲究手法和得气,强调“气至而有效”。西方针灸常采用经皮电刺激或浅针刺弱刺激,二者刺激的时间和频次也不同。
四是治疗疾病种类不同:西方针灸治疗疾病以疼痛为主,主要治疗肌筋膜痛。而中医针灸对疾病的治疗除疼痛外,更注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以及对全身气血的调节,而非简单的镇痛。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也更加明确中医针灸目前面临的问题。在现代语义框架下如何构建体现针灸理论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概念明确、表述规范,能够指导临床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才能守住学科的根本。
7
中医针灸姓“西”了?
在针灸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东西方碰撞下的现代针灸学,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
在国内,各针灸流派、技法、特种针法不断涌现,“内忧”传统针灸理论逐渐失去其指导作用;在国外,“西方医学针灸”雏形渐成,“外患”建立在现代解剖和生理基础上的“医学针灸”逐渐“异化”或“去中国化”,出现传统针灸理论趋近冷落的现象。
脱胎于中医针灸的西方针灸学开始反过来挑战传统,导致中医针灸理论如经络、穴位等受到质疑。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经络穴位的功能和定义。
同时,技术与科技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传统医学与患者的关系。在诞生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西方科学影响下,对于针灸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可及时通过装备进行。
201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了刺激外周神经调控机体状态的“SPARC计划”,即投资2.38亿美元用于研发外周神经刺激的装备。计划公布后,制药企业和风投公司参与“SPARC计划”的经费则超过20亿美元,著名药企葛兰素史克、互联网巨头谷歌等公司都成立了子公司开展研发。
甚至,针灸治疗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普及超过了中国。
德国权威的民意调查机构阿伦斯巴赫研究所数据显示,每年接受针灸治疗的德国人已超过200万,约61%的德国人表示,希望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美国在2002-2012年间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数和注册针灸师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0%和100%。
然而,我国在过去的10年中,针灸临床的诊治率仅增加10个百分点左右,针灸从业者增加不到5%。
8
重拾自信
全球化浪潮下,针灸已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与欧美相比,我国的针灸优势远未发挥出来,怎么办?
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是很重要的一环。
2006年6月,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针灸项目被列为其中之一,这为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一年,我国也启动了中医药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以“中医”整体内容进行申报,定名为“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与实践”。
然而,由于中医药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理极为丰富,且体系庞大、流派众多、临床防治疾病的技术应用又极为广泛,200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评审决议:申报的“中医”是一个传承群体不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义不明确,会导致保护针对性不强,建议修改后重新申报。
文化遗产行业和中医药行业专家经过讨论,决定在中医药这个大的领域选取一个最能体现中医传统文化的具体门类——中医针灸进行申报。
最终历时近4年,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医针灸”通过审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1月15日确定为“世界针灸日”,标志着中国针灸已成为世界针灸。
随着针灸国际化不断加速,在“内忧外患”挑战下,中医针灸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
自古以来,中医针灸等外治法就占据了中医治疗的半壁江山,传承中医针灸,对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同时,如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实现传统针灸和现代研究的互融互通,继承传统中医针灸的精华,纳入现代科学的新知?这也是针灸学科发展必须突破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强调“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注重个体的“发现和发展自我健康的能力”。
当今医学正由“疾病医学”向“功能医学”转变,这意味着防治疾病关口的前移。针灸恰恰是通过刺激体表实现对人体功能的调节、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阻断其渐变为器质性疾病,与当下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注:疾病都是始于功能紊乱,通常经过10至30年的病理过程逐渐转为器质性病变。】
我们相信,当针灸这一古老的治疗方法拥抱现代科学,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可能。通过中医针灸这一绿色医疗手段,减少药物滥用和副作用,将为人类健康提出有特色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