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人的"葵花宝典“,《玉龙歌》全面解读

文 / 金华佗中医
2019-07-06 22:01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

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针灸人的"葵花宝典“,《玉龙歌》全面解读

鼻不闻香臭,多见于急慢性鼻炎,包括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等。这句话提供的主要信息就是:鼻病大多可用迎香穴来治疗。

迎香治疗鼻病至今运用仍然很广泛,但在刺激手法方面还是有些变化的。比如:

⑴慢性鼻窦炎用深刺法:用28号3寸毫针,刺入1-1.5寸。从迎香穴进针,进针约0.2-0.5寸深时,再以35-40度角斜刺到下鼻甲前上端。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40分钟,不需用补泻手法。3-5次为一疗程。不愈者隔一周再进行第二疗程。进针后,鼻腔出血数点,不需止血,同时有大量鼻涕,打喷嚏。

⑵过敏性鼻炎用透刺法:取双迎香,用28号1. 5寸毫针快速进针刺入皮下,再以15度角沿皮下向鼻通透刺0. 5-1寸,得气后持续捻转10-20秒,至两眼泪出、鼻根部酸胀后留针。然后配取双列缺、斜刺进针,捻转刺入1寸,得气后继续捻转针柄,使针感上传肘或肩部,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一次,以加强刺激。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针灸人的"葵花宝典“,《玉龙歌》全面解读

这里特别提下鼻通穴,该穴位于鼻唇沟的尽端,是治疗鼻塞的有效穴。直接针刺鼻通穴有一定的难度,又容易引起鼻内出血,采用迎香穴透刺鼻通穴,可避免上述缺点。采用迎香透鼻通穴的时候,务必使针尖在鼻骨与鼻软骨之间找到敏感点,使酸胀感向鼻根部传导,只有这样才能迅速解除患者鼻塞症状,取得较好疗效。

此外,运用迎香穴治疗鼻炎,现在还有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以及物理因子疗法等诸多手段,这里就不赘述了。

鼻出血(鼻衄)也可用迎香穴治疗。针尖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深,留针15分钟(大量出血者可留针30分钟)。一般刺患侧迎香穴即可取效。疗效欠佳时,亦可加刺健侧迎香穴。针刺强度方面,高血压和心脏病以及体质虚弱者,用弱刺激,其余均用强刺激,且每隔3-5分钟提插捻转一次。慢性反复出血者每日针一次,急性大出血可每隔1-2小时针一次,直至痊愈。当然,针刺迎香穴只能缓解出血症状,鼻出血还需辨明病因以根治。

除了鼻病,《百症赋》中的一句“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指取迎香穴可治疗面痒。现代用于如“面部蚁行感”等面部皮肤神经官能症:取双侧迎香穴,施泻法,直刺0.1-0.2寸,使患者感到局部酸困感,不留针,出针后不挤压针眼。多1次可愈。

近代以来迎香穴最有名气的创新性用法,恐怕就是治疗胆道蛔虫症了。针刺迎香穴可使胆道运动,对胆道oddi括约肌活动的调节,缓解胆道的痉挛,以利于蛔体排出身外。

具体方法为:用毫针分别先后由左右迎香穴垂直进针约至0.5厘米,在有针感后将针斜向外上方,刺向四白穴(眼平视时瞳孔下一寸余,即眶下孔处)。

因进针较深,斜向外上方时,常刺到颧骨上,不能顺利到达四白穴,故需用另一手将颧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提起,且将针柄向下加压,使针呈倒弧形,针尖上翘,避开颧骨。

到达四白穴时,患者有麻胀感,有时可麻及上唇。若患者面部组织较厚,无法判定针尖是否到达四白穴时,可继续向前进针,将另一手食指按于眼眶缘(承泣穴外侧),可感到针尖与指尖相触(也为防止刺伤眼球),再将针退出少许,使针尖定于或略穿透四白穴。

针刺完成后,用胶布固定左右针柄于上唇上。针刺进行时用强刺激,留针12-24小时,若患者有发热、黄疸时,针刺疼痛缓解后,过12小时再重复针刺一次,留针时间相同。


迎香穴主治鼻病,位于鼻部,既然迎香可治胆道蛔虫症,那么鼻与胆脏是否有关联呢?

《素问·气厥论》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现代研究表明,对鼻腔的刺激可以增加胆汁的分泌。因此,刺激迎香穴可调节鼻的功用以达到对肝胆疏泄的调节,从而治疗胆道蛔虫症。

根据《灵枢·五色》所载“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而设定的鼻针穴中,肝区在鼻梁骨最高处、两颧与鼻中线相交处,胆区在肝区的外侧,目内眦角直下处。迎香穴位于鼻冀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可见迎香穴的位置很接近鼻针穴的胆穴,所以也可以解释迎香穴治疗胆道蛔虫症的原因。


针灸人的"葵花宝典“,《玉龙歌》全面解读



近年来创新应用的还有针刺迎香治疗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上速和窦速等心律失常,方法为取双侧迎香穴,向外下沿鼻唇沟斜刺1. 5寸,提插捻转数次,以后每隔2分钟提插捻转数次,针刺20分钟,如无效改用药物治疗。

现代研究认为刺激鼻腔粘膜产生喷嚏可兴奋迷走神经,此法被用于室上速的治疗。迎香穴位于鼻唇沟内,与鼻腔的神经、血管有密切联系,而针刺迎香穴正是刺激鼻粘膜产生喷嚏的有效手段之一,可起直接或间接调节处在过度兴奋或抑制的病理机能状态的心脏迷走神经的作用。

针灸人的"葵花宝典“,《玉龙歌》全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