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生活小事不注意,吃多少保肝药都没用

文 / 合一创新
2021-11-14 18:09

根据媒体报道,有一位来自陕北的赵女士,因皮疹乱吃药被确诊为药物性急性肝衰竭,辗转多地求医,差点花费巨资进行肝移植,在医院为患者进行保肝治疗后,最终才恢复正常。

无独有偶,在广州某三甲医院也曾有这样的案例,患者林叔既往无肝病病史,也没有慢性肝病体征,但化验显示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大于8倍正常值,出现了急性肝损伤。最终林叔给出了答案,他因为听信所谓的“民间偏方”,每天取一两所谓的“草”来煲水降血糖。医生分析,林叔很可能是误食假草药或药物用过量,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吃药这件“小事”,从来都不小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造成的肝功能异常,或者是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导致的免疫系统损伤。通常在用药后5~90天内发生,特异质反应则在5天内发生。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世界每年死亡病例中,有1/3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为错用药物对自己的健康造成损伤,有超20万人因此死亡。这其中,有不少是因为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衰竭后死亡。

此外,还有数据表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等已超过30000种,有1100多种药物都具备潜在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前文提及的赵女士,就是在发病初期没有诊断清楚,自行吃药或病急乱投医,才造成肝损伤,甚至肝衰竭的后果。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头孢和藿香正气水,如若混合服用,头孢类药物会抑制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代谢,造成酒精代谢中间产物乙醛在体内聚积,可能引发中毒、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等后果。

发烧、感冒类药物中含有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每日的服用剂量也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超量,就很容易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擅自加大药物剂量,对药物之间的相互反应缺乏科学认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在生活中屡见不鲜。除此以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减慢,增加了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成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发群体。而年轻人中擅自服用保健品和减肥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案例,也逐年增长。

吃药这件事,看似小,对肝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千万要小心。

当我们将要服用药物,我们要注意什么?
  1.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物,例如正规药店或者医院药房;
  2. 对症下药,所选药物要针对所患疾病和病情,需要时可咨询药师或医生,切勿盲目购买;
  3.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正确服药,掌握用法、用量、次数、疗程,不要自行加大或减少剂量;
  4. 不盲目服用保健品、调理品、膳食补充剂;
  5. 如需长期服药,最好定期检查肝功能,防止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而不自知。

一旦发现药物性肝损伤,我们该怎么做?
  1. 早点停药。一旦发现有皮肤发黄、尿黄、肝区疼痛等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要立即停止服用药物,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听从医嘱,时刻监测转氨酶指标,直至恢复正常。轻度、中度患者在停药后会有所恢复;
  2. 注意作息和饮食,早睡早起,多喝水。进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各种豆制品等,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限制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戒酒及酒精饮料,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3. 必要时进行保肝治疗。在进行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的过程中,服用的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选择合适的保肝方式和药物配合治疗,避免肝脏的二次伤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4. 现代临床研究证实,熊胆粉中的特有的熊去氧胆酸,可用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增加胆汁酸分泌、抑制胆固醇在肠内的重吸收和降低胆固醇向胆汁中分泌,可防止肝内胆汁淤积,加速各类病毒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
  5. 金胆级别的熊胆粉是熊胆粉中级别最高,品质最佳,疗效最好的。如万秘堂熊胆粉,牛磺熊去氧胆酸高达42%(国家标准为23%),属于金胆级别熊胆粉,效果更加显著,在各大平台销量排行榜首,得到了消费者和医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