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偏方,5年辗转多家医院治疗,险些搭上命!专家:这个“哑巴”器官今后我们一起管起来…..
今年52岁的赵先生(化名),
毕业于某知名高校,
5年前被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因听信于一些 “治愈”“断根”的传言,
不到专业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使得肾脏受到更进一步的损害,
险些搭上了小命!
是因为肾病导致的这个结果吗?
其实并非病情本身,
而是因为对疾病认识的不足!
“高学历的人才对于慢性肾病的认知暂且如此,更何况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老百姓。”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委、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关天俊教授说,患病率高、并发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是我国慢性肾病的现状。肾脏是出名的“哑巴器官”,很多人早期没有任何不适,并且由于慢性病管理和疾病教育的缺位,使得很多肾病患者在“无知”中失去了肾功能,甚至失去生命。预防和早期发现是减少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关天俊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今天,
一场关于肾脏病管理前沿问题的学术年会在厦门举行,
同时国家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
也在今日落户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下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会场,
看看年会的精彩内容。
福建首家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落户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2月26日-27日,厦门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2020年厦门市血液透析质控培训班在厦门召开,会议由厦门市医学会、厦门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主办。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肾脏病管理的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
26日的开幕式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被授予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核心单位,系福建省首家,全国第六家。
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是基于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刘志红院士)已建立的协同研究网络,以国家中心的核心单位为主要支撑点,利用物联网、数据库链/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我国慢性肾病患者早期筛查、规范化诊治和长期随访管理的新体系。
该项目旨在全面提升我国慢性肾病患者预防和诊治水平,力争在未来10 年降低我国肾脏病发病率,同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产生。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山医院肾内科是国家肾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还是国家级和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2020年肾内科再次进入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榜单肾病学专业全国百强,名列全国第63名,福建省排名第一。肾内科近年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3.251分,为福建省肾内科专业最高。近三年,肾内科开展新技术7项,承担国内外临床药物试验13项,取得各级科研立项15项。
互联网+医疗,帮助医生把患者管理好受刘志红院士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张苏华副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并来厦授牌。
他表示,由国家肾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来具体组织落实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科技,建立全国慢性肾脏病的一个综合防治的体系,为体系下各级网络提供一个经验的和技术的分享平台,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庄永泽教授表示,我国慢性肾衰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增长!而如何针对这冰山下所隐藏的巨大冰块做好防治工作却显得十分薄弱。一方面是病人过晚的就诊,而另一方面却是就诊后病人奔走于各种医院,不仅得不到系统的、全面的随诊治疗,没有对肾功能、血压、血色素等各种主要指标的合理控制,而且有时还胡乱服用一些损害肾脏和其它脏器功能的药物,加速了肾脏和心血管以及其他脏器损害的程度。因此,我们需要紧跟国际学术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俱进,提高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认识、临床和研究水平。
开幕式后还安排了院士讲座,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红院士在线上为与会学者做了《人工智能:医学发展的新动力》精彩报告。刘志红院士讲到,以人工智能为工具来挖掘肾病的精准治疗方案,可以辅助医生为不同的肾病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实现对肾脏病患者的精准治疗。
●
●
●
●厦门、漳州两地进口冷链食品检出阳性!福建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