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失眠多半和脾虚有关,中医辨证治疗,帮你走出失眠困扰

文 / 肿瘤君科普
2021-12-18 00:48

当前,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遭遇了空前的压力,失眠发生率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当前受失眠困扰人数便高达三亿人之多,且该数量每年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即便如此,当今医疗对于失眠的治疗仍然显得“乏力”。

目前西医治疗失眠以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等镇静安眠类药物为主,这些药物虽然能够使失眠人群快速入睡,但一旦停药,仍然会出现失眠。而且其大多具有依赖性、成瘾性而,且长期服用还会产生耐药。

脾胃内伤是现代人失眠发病基础

说到失眠导致原因,一般都会将其与情志因素挂钩,确实,无论是在西医还是中医体系,情志问题都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但与西医不同,除了情志影响外,中医认为脾胃内伤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乐启生中医团队表示,中医自古便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当代社会,人们因繁重的工作,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以及饮食的不规律等多种因素正在一点点消耗着自身,也大大加重了脾胃的负担,正所谓“劳则气耗,气耗则伤津”,而脾胃之气则首当其冲。因此长时间的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之气的虚衰,不能使之正常运化,将水谷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也必然导致卫气的虚衰,不能调控睡眠。

加上如今正值冬季,许多人都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此增强身体热量,抵御寒冬,但是这样也会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精微不化而成湿浊,蕴久而化热。因此,内伤湿热以脾胃内伤,中焦失运为失眠发病基础。

脾为失眠之因,且涉及五脏

对于失眠症而言,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某个脏腑在起作用,五脏皆可使人不寐。

“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及其他脏腑的共同作用,方能将饮食水谷转换为人体所需要的精、气、血、津液为人体所需要,在内濡养五脏六腑,在外充养四肢,补养百骸,甚至于皮毛筋肉,因此倘若脾胃出现问题,势必也会牵连到其它脏腑。

心脾两虚型:朱丹溪在《丹溪手镜》中提出:“胃虚则不得眠,心虚则不得卧。”心主血,脾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不能化生气血,气血匮乏则不能补养于心神,心神虚烦而寤寐失常。

故见失眠健忘,心悸,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腹胀便溏,脉缓,即心脾两虚型失眠。

肺脾两虚型:人体之所以有节律的寤寐,主要取决于卫气昼伏夜藏的循行规律,而肺之宣发肃降的功能是卫气循行规律正常的基础,乐启生中医团队认为脾虚引起脾胃阳气不升而不能顾护卫气,或脾精不能输布至肺而致肺气虚弱,从而易出现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最终导致“肺脾两虚”而失眠。

其临床表现除失眠及一般的脾气虚等证候以外,仍伴有咳喘痰液清稀、喘而气短、动则更甚等肺气虚的表现。

肝郁犯胃型:在五脏中,肝为刚脏,主升发调达可以促进胃气有序通降。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肝脏在志为怒,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使得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易生痰瘀,痰瘀浊气内阻,阻碍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正所谓血必得气而后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郁滞使脾胃失于运达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入肝而不能化生为血,也使血液运行不畅,以致于肝血对外不能濡养心神,对内不能藏魂于肝而发病于不寐,即肝郁气滞型失眠,即肝郁犯胃型失眠。

其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多忧多思多怒、善太息、甚至于嗳气频繁,食欲减退,恶心、脉弦数等。

脾肾阳虚: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必须要依赖于肾中阳气的温煦与推动;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精微又有赖于脾脏后天的运化充养。现代人类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极易损伤脾胃,尤以脾阳受损更甚,中阳亏虚,久则累及肾脏,致使脾肾阳虚之失眠。

脾肾阳虚的失眠患者就症状而言以畏寒为主要症状,其次伴有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厚,脉沉迟无力甚至会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