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眠的心理技术(认知行为疗法)”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 / 心理百科
2019-04-04 14:57

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失眠的心理技术(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Jason C. Ong博士和同事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失眠患者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睡眠。这些发现为推荐CBT-I(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共病性失眠治疗选择提供了经验性支持。Ong博士和团队考察了37项研究,这些研究中接受CBT治疗失眠的患者超过2000名。所有患者均有精神性疾病,如酒精依赖、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疼痛、癌症和纤维肌痛等引起的失眠症状。这些轻及重度失眠患者在接受CBT治疗的后,获得缓解的人数是未接受CBT的患者的两倍。精神病患者也表现出主要疾病的症状改善。

2、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ichael A. Grandner博士和Michael L. Perlis博士写道:“对这些失眠患者分析表明,CBT-I是失眠的一种有效疗法,甚至可缓解身体和精神上的症状。”通过CBT-I合理的思考训练,该疗法配合其他外部环境和内部调理来改变思考及思考对感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想法和信念来改变自我睡眠的质量。

3、杨建铭教授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及行为睡眠医学的完整训练后,于1999年率先将CBT-I引进台湾,配合华人的文化环境,在台湾大力推展,成效获得相当的肯定,也在台湾睡眠医学学会建立了认证制度。

4、由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资助的研究项目在全英范围内对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牵头开展这项试验的拉夫堡大学教授Kevin Morgan表示:“众所周知,服用安眠药会成瘾,其功效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Morgan说:“从长期来看,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药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试验证明,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可能会使任何年龄段的失眠人群获益。它还可能使其他慢性病患者以及特别容易失眠者获益。“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不是一个艰深的概念,而是一个课题,它旨在鼓励失眠患者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睡眠并改变导致睡眠问题的生活习惯。” Morgan表示:“这个课题为人们提供了打破恶性循环的工具。大部分的失眠患者从未想过他们能在失眠这个问题上有所为。他们还开通了一条热线电话,接线人员由专业治疗师担任,为失眠患者做指导性治疗。不过现在,经过培训的治疗师有望为患者提供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这一切将会有所改观。”

5、由于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这种心理技术对人的年龄、文化和智力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造成许多国内失眠者不理解和难以执行。而由朱伟涛老师构建的以“认知行为”结合“东方经典智慧”的“合一睡眠心理技术” 具有短程和结构化特点,能大大提高失眠者的依从性、安全性和实效性。

合一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