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时候西药治不好感冒?
刘医生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一起看看感冒治疗的近代演变史,挺特别的,同时还能搞清楚为什么西药有时候治不了感冒。
对于那些人体受到寒邪侵袭,机体产生抵抗排异反应,产生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鼻塞声重、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感冒,其根本病机是伤于寒邪。
出汗能够祛除寒邪,汗一出,寒邪一除,感冒自己就好了,对于这类感冒,医生和大众都比较好把握,只是在各个年代,汗法的措施不同而已。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给大家总结总结感冒治疗的近代演变史,看看这类比较单纯的感冒是如何用“汗法”治好的。
中医、西医,其法一也!
1
在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大多数看中医,用中药治疗外感病。
当时北方的中医大都用《伤寒论》或者《医宗金鉴》的麻黄桂枝类方发汗治疗。
2
到了解放前民国时期,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感冒发烧,根本看不起医生,也没钱抓药。
但是感冒发烧的原理大多数老百姓都知道,所以就用“土办法”发汗,比如喝热姜水发汗,汗出后热退身凉,病就好了。
当时的姜汤就相当于一副麻黄汤!生姜作为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辛温,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3
解放以后,五六十年代,缺医少药,老百姓仍然延续用这些土办法治疗感冒,比如“喝面汤”,大多数可以一汗而解。
那时候因为穷,吃面条就是饮食生活中的巨大改善,所以面条(汤)很热就吃进去了,汗马上就出来了,热就退了。
顺口溜:“头疼脑闷,面汤一顿”。
当时的面汤就相当于一副麻黄汤。
4
七八十年代后,开始盛行安乃近、去痛片、解热镇痛片、阿司匹林等各种感冒药,主要成分都是“乙酰水杨酸”和“氨基比林”。
乙酰水杨酸和氨基比林都有解热作用,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
顺口溜:“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
乙酰水杨酸作用就是发汗,就能达到麻黄汤的效果。
乙酰水杨酸的作用就相当于一副麻黄汤!
5
九十年代后,西药的复方药盛行。
比如,感康、快克、白加黑、康泰克、三九感冒灵等。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或者亲身使用过。你仔细看过它们的说明书吗?
“复方氨酚烷胺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250mg、盐酸金刚烷胺100mg、咖啡因15mg、人工牛黄10mg、马来酸氯苯那敏2mg。
“白加黑”:日用片每片含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325mg,盐酸伪麻黄碱30mg,无水氢溴酸右美沙芬15mg。
夜用片每片含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325mg,盐酸伪麻黄碱30mg,无水氢溴酸右美沙芬15mg,盐酸苯海拉明25mg。
“999感冒灵颗粒”:三叉苦、岗梅、金盏银盘、薄荷油、野菊花、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200mg。
“新康泰克”: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500mg,盐酸伪麻黄碱30mg,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4mg。
由此可见,成分多为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人工牛黄,金刚烷胺等,主要区别是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不同,分别为250mg/片、325mg/片、500mg/片。
因为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作用是解热镇痛。
解热(退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发汗上,即它能使人发汗,汗出热退,人的感冒症状(头痛、发汗、怕冷)就会缓解,其实就相当于麻黄汤的作用,用药后发汗退热的作用原理或结果是一样的。
所以,西医西药也能治好感冒,尤其风寒感冒。
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相当于麻黄汤!
另外,西医打针也是激素和解热镇痛共用。
如安痛定或安乃近针,退热的效果很好,起效也很快,主要还是有发汗的作用。
所以西医自然也能治好感冒、发烧,但太阳温病或阳明湿热病,这些西药效果就不好了。
因为这些问题就不能一汗而解,甚至还会是越汗越严重。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