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体内有湿,来两碗粥,不花钱就能祛湿健脾
我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只有通过脾的运作,才能变成身体所能接纳的营养物质。它们向上传输于肺,与呼吸之气相结合,形成对呼吸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动作用的宗气;贯注到心脏后,通过血液输布全身来滋养人的各个部分。
脾胃居中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慎斋遗书》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五脏皆禀气于胃,胃是五脏之本。元气的充足,全靠脾胃之气的充盈才能滋养元气。
脾胃虚,湿气重
因脾主运化,与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密切相关,脾脏受损,则人体内水液聚而成痰湿。脾胃不好,湿气重的人,总是会感觉浑身没劲,好像被什么拖着一样,而且感觉睡不够,成天没精打采。同时大便不成型还容易粘马桶。头发一天不洗就成缕,而且一觉醒来,一脸油。
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所以我们要及时判断自己是否脾胃虚和体内是否有湿。
怎么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1、常感到困倦,头发昏,身体发沉。
2、大便溏稀,马桶不容易冲净,排便有不尽感。
3、舌边有齿印,舌苔厚。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四肢容易肿。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材偏胖,肚子突出。
符合2项以上,就表明体内有湿气。
祛湿效果想要更好,要做到:利水渗湿+健脾+补肾+理气+温性食材
湿气重的人,首先要利水渗湿,将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但是,湿气重的人普遍脾脏功能不好,很多食疗比如红豆薏米,偏于寒凉,会伤脾胃。而脾是运化水湿的,所以想要调理好痰湿,要健脾。脾脏好了,自身运化水湿的能力强了,湿气就可以依靠自身能力排出了。
只是补脾还不够,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肾好了,脾才会更好,所以健脾的同时要补肾。
中医理论,叫“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要是想化湿,必须加理气的,不然的话这个湿不好祛。所以调理湿气,要理气活血,才更有利于祛湿。另外,在食疗中配以温性的食材,是尤为关键的。
张仲景有句名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就是说,湿气重的人,在调理湿气时,要加些温性的,才更有助于湿气的升腾,加快湿气发散。湿气,犹如一锅水,如果不点火,水很难蒸发干净。温性的食材,就是点火的。而且这样配起来,食疗总体性质的平性,温和的,可以长期食用作为预防和保健。
1、白术猪肚粥
食材:白术30克,猪肚1只,粳米60克,生姜少许。
做法:
① 将猪肚洗净切成小片,同白术、生姜加水1000毫升
② 煎煮取汁约600毫升
③ 再加粳米同煮成粥,早晚两次分服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脘腹作胀、大便滞下等症。
2、神曲粥
食材:神曲10~15克,粳米30~60克
做法:
① 将神曲捣碎,加水2000毫升
② 煎至1000毫升取汁
③ 再加粳米煮成稀粥,分早晚两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