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到底治病还是致病?看完这篇您就明白了
酒,身份有很多。有人说是友谊的象征,有人说是魔鬼的鹰爪,中医说是“百药之长”,现代医学说它伤肝。酒到底好还是不好,治病还是致病呢?
医中之酒不可缺
中医与酒关系极为密切,其发源或许与酒有关,如汉字“醫(医)”中就有“酉(酒)”。
《黄帝内经》中《汤液醪醴论》专篇论述酒,不仅论述了酒与防病健身的关系,还记载了治疗膨胀的“鸡矢醴”方;长沙马王堆帛书中也记载了完整的药酒配方和制备方法。时至今日,药酒依然是治疗很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黄彬介绍,酒本身就是一种药物,可通血脉、祛寒气;又是最好的溶媒,药材经过酒的浸泡,有效成分析出得更多、更完全,会最大程度的发挥药力。
陕西省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考玉萍介绍,从中医学的角度,酒大抵有五个方面作用。
其一,改变药性,引药归经;
其二,协同它药增强温补肾阳之功;
其三,加强活血通络之效;
其四,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
其五,减毒增效,即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又可以增强某些药物的功效。
《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当归酒可以和血脉,坚筋骨,止诸痛,调经水;菊花酒可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地黄酒能补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痛,变白发。
“有一点值得注意,元以前,中医说的酒基本上是酒精度较低的米酒、黄酒、水果酒等,其对健康的作用论述是基于此的。
蒸馏酒始于元代,之后随着白酒的出现,扩大了酒在医学中的适用范围,但也造成了很多概念上的混淆。因此,在选择以酒疗疾时要格外谨慎,不同的酒功效不同。”考玉萍提醒道。
而且,古人用酒来服药或制药酒治疗预防疾病,还要根据体质、辨证使用,更须适度。
《养生要集》曰:“酒者……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喝酒治病或致病?
饮酒的危害自然不必多说,但中医里酒又有这么多的作用,不免让人迷糊,喝酒治病还是致病?
“从中医角度来说,喝酒既能致病,亦能治病,关键在于什么人喝,喝多少,是否成瘾。”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黄彬说。
那么,哪些人不能喝酒呢?
中医认为,酒一般适宜于阴证、寒证、瘀血阻滞等证。而对高热病人、有出血证、阴虚肝阳上亢证、消渴、癫证、狂证等的,应当忌用。
国医大师卢芳说,酒助湿邪,所以酒精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过量饮酒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杜兰芳认为,饮酒过量可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包括酸中毒、低血钾、低血糖,出现重要脏器如心、肝、肾、肺等急性功能衰竭表现。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急性酒精中毒可使原有的疾病恶化,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
长期饮酒(酗酒)可增加患口腔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绝经前乳腺癌、绝经后乳腺癌等的风险。因此,防治肿瘤,要戒酒。
另外,服药期间,尤其是服用头孢类、甲硝唑、酮康唑等药物,不能饮酒。药物会和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良的物质,发生危险,如个别人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喝药酒是很多老百姓家中常用的养生方法之一,如北方的人参酒、五加皮酒、南方的三蛇酒等。但因南北气候环境差异和体质的不同,即使作用相同的药酒,配方用药也有不同,服用也要因人而异。
酒,该怎么喝?
酒的温度
元人贾铭在《饮食须知》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饮冷酒成手战”。这里说的是酒的温度,温着喝才适宜。
《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咸享酒店》一文中说到:“绍兴酒店除了热天,酒都用热水热了喝,绍兴人叫‘温酒’”。
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师董玉琼博士说,古人饮酒多以不热不冷为度,现代饮酒多是直接饮用。酒的作用主要是温通经脉、散寒行气血,而冷酒下肚会令酒起反作用。而且,从现代科学方面看,酒内除乙醇外,还有甲醇、醛、醚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这些物质沸点极低,酒温升高,这些有害成分易于挥发。
喝酒速度
《吕氏春秋·尽数篇》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清代朱彝尊撰写的《食宪鸿秘》提出,“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这是讲喝酒的速度——应慢,不可速饮豪饮。
北京中医医院王国玮教授认为,健康人饮酒要适度,不管白酒还是红酒,每次不能超过二两。
2016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主任医师赵国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个成人每天喝半斤以上的高度酒,连续喝一周就有可能喝出急性酒精性肝炎;如果男人每天摄入酒精40~60克,女人每天摄入20~40克,30年后就有可能肝硬化。
因为酒精首先进入的是胃肠道,随即又由肝脏代谢,因此消化系统首当其冲。当饮酒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肝损害的危险性陡然增加。
所以,您了解了吗,酒治病还是致病?欢迎后台留言说出您的看法。
"